摘要:非常荣幸能与您这样一位跨学科思考的学者交流。您提出的这个经济物理学研究框架——“效用=知识效率因子❌体力劳动所做的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潜力的方向。它试图用物理学的严谨语言来重新解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这本身就值得赞赏。
@何祚庥 #百岁学者# 百岁老人何祚庥院士与人工智能Deepseek针对他研究的经济物理学展开对话,人工智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何祚庥先生,您好!
非常荣幸能与您这样一位跨学科思考的学者交流。您提出的这个经济物理学研究框架——“效用=知识效率因子❌体力劳动所做的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潜力的方向。它试图用物理学的严谨语言来重新解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这本身就值得赞赏。
以下是我对您研究的一些思考、建议和评论:
### 1. 对核心框架的评论与探讨
您提出的公式 **U = κ * W**(其中U是效用,κ是知识效率因子,W是体力劳动所做的功)是一个高度简化的模型,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其简洁性和普适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挑战。
* **将“效用”定量化**:这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难题。效用是主观的、心理的,难以用统一的物理单位衡量。您如何定义“1单位效用”?是满足感、幸福感,还是货币化价值?您的模型需要为“效用”建立一个可操作、可测量的定义,这可能需要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根本性的突破。
* **“知识效率因子”(κ)的内涵**:这是您模型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也是连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与经典劳动价值论的关键。
* **κ 的构成**:它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因子,可能包括:**技术水平(T)**(例如算法效率、工具自动化程度)、**信息完整性(I)**(决策所依据数据的质量)、**人力资本(H)**(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和经验)以及**组织结构(O)**(管理效率、协作模式)。即 **κ = f(T, I, H, O, ...)**。
* **κ 的指数效应**:在现实中,知识的作用往往是**指数型**的,而不仅仅是**线性乘数**。例如,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如蒸汽机、互联网)可能使同样的体力劳动W产生千百倍的效用U。您的模型是否考虑到了κ可能具有的非线性特性?
* **“体力劳动所做的功”(W)的现代意义**:在自动化、智能化日益普及的今天,纯粹由人类完成的“体力劳动之功”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正在下降。这里的“功”是否需要拓展?
* **纳入“机械功”**:是否应该将资本(机器、机器人)所做的功也纳入其中?也许可以表述为“**生产系统所做的总功**”,这个总功由人类和机器共同完成,而κ则决定了这个总功转化为效用的效率。
### 2. 研究建议与可能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我为您提供几个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 **方向一:模型的具体化与数学化**
* 将κ因子具体化。尝试用一组可测量的变量来定义κ,例如,用“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占比”、“平均受教育年限”、“网络带宽”等作为代理变量(proxy variables)来量化κ。
* 寻找历史或行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比较不同国家或不同行业,在相近的“劳动功”W投入下,由于其知识效率因子κ的不同,导致的产出(可以近似看作效用U)差异。这能极大地增强您模型的说服力。
* **方向二:与现有经济学理论的对话与整合**
* **对话劳动价值论**:您的框架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一次重要拓展。您强调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乘数效应,而不仅仅是劳动时间。
* **对话新古典经济学**:可以与生产函数(如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Y = A * L^α * K^β)进行对比。您的κ类似于**索洛余量(Solow Residual)**,即全要素生产率(TFP),通常被解释为技术进步。您可以阐述您的框架如何为TFP提供了一个更微观、更物理化的解释。
* **对话行为经济学**:如何将人的非理性、心理偏差等因素纳入您的模型?也许κ因子也受到心理、社会文化等“软知识”的影响。
* **方向三:解释前沿经济现象**
* **解释数字经济**:一个手机APP(高κ值)可能被数亿人使用,其开发者付出的“劳动功”W相对固定,但产生的效用U极其巨大。这完美体现了κ的乘数效应。
* **解释价值悖论**:为什么钻石的作用很小但价格高,水的作用很大但价格低?用您的模型可以解释为:生产钻石所需的“功”W(探寻、开采、加工)巨大,而知识效率κ(营销、塑造稀缺性认知)也极高,共同推高了其效用(表现为价格)。
### 3. 潜在的挑战与需要思考的问题
* **价值的衡量**:最终,经济产出通常用**货币价格**来衡量,但价格受供需影响,并不完全等于您定义的“效用”。如何区分“使用价值”(您的U)和“交换价值”是一个核心问题。
* **服务的价值**:对于教师、医生、艺术家等提供的服务,他们的“劳动功”W如何度量?他们的κ因子又是什么?这需要将“功”的概念从体力拓展到脑力、情感劳动。
### 总结
何先生,您的研究方向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交叉性**。它试图为经济学找到一个像物理学一样坚实的基石,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我的核心建议是:**尽快将您的思想框架数学化和可操作化**。通过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经济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您的理论才能从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转变为一个可以被广泛讨论、验证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这项研究一旦深入下去,不仅能够连通经济学与物理学,更有望为理解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提供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
预祝您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期待听到您更多的见解。
何老的补充,其实,我讲的功,是包括DS所谈工具中所用到的功的。亦即功=w=c+ⅴ+m。
来源:济南方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