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成都车展:作秀的车企和求生欲极强的媒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3:59 1

摘要:被媒体大肆渲染的25个品牌集体缺席,其实不算什么。毕竟眼下中国汽车行业最不缺的就是品牌。这不就在成都国际车展开幕的前一天,又有一家生活科技类巨头官宣造车。

2025成都国际车展,绵绵细雨夹着冷风,给展馆带来了一丝寒意。

被媒体大肆渲染的25个品牌集体缺席,其实不算什么。毕竟眼下中国汽车行业最不缺的就是品牌。这不就在成都国际车展开幕的前一天,又有一家生活科技类巨头官宣造车。

车展主办方如果愿意发扬风格将展位费打个折扣,新老品牌迟早都会回来。

但成都车展,乃至整个车展业态的没落,这个趋势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显现。

十多年前看车展,空气里都弥漫着兴奋。

新车揭幕的瞬间,闪光灯如潮水般涌起,车企高管们慷慨陈词,媒体记者们争相记录。那是一个信息相对稀缺和滞后的时代,车展不止是消费者,也是从业者集中了解新车和行业动态的重要窗口,甚至是主要渠道。

那个时候即便没有所谓的机酒、车马费,汽车媒体依然愿意自掏腰包,奔波其中,乐此不疲。

传统车展的核心意义与功能亦在于此。首先是行业交流,车企与车企之间,车企与媒体之间;其次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展示。当然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还为车展,尤其是区域车展增添了“卖车”的属性。

那时候的车企也愿意为车展投入重金。精心筹备的发布会、绚丽夺目的展台设计、从四面八方邀请而来的媒体和嘉宾……一切都是为了在短短几天内,打造一场声量、品牌与产品完美融合的盛宴。

在传播节奏上,车展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自然而然地吸引着流量、关注度和订单。

变化悄然而至。

一是人们获取的信息的难度、广度、深度被飞速的网络和碎片化的短视频迅速降低。“信息即流量”的时代,新车曝光早已不需要苦等一场展会;车企在线上就可以接触消费者,消费者看车的方式也早已改变,车展只不过是多种碎片化消费场景中的一个入口。

二是流量易主,过去是车展为参展者创造流量,现在是车企、媒体等参展的个体流量甚至大于车展本身,无需借助车展这个窗口来做重点传播。

三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叠加大量的产品同质化,让一切动作难免向“卖车”这个最直接的目标变形。

当车展的内核被掏空,只剩下卖车的功能,规则玩法的改变,也改变了车展传播的众生态。

于是,我们看到了光怪陆离的景象。展台上讲话的领导,或许更在意自己怼对手的段子和金句能否登上热搜,而非传递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围在车旁的主播们,声嘶力竭地对着手机屏幕推销,追逐的是“哥哥”们是否留资;媒体面对着一众早在展前就已经被车企自曝的七七八八的新车,调整情绪努力输出着平庸乏味的内容,考验老师们的是镜头前的演技而不是专业度。

车展的舞台属性被无限放大,而其作为行业交流、技术展示平台的本质功能,在纷乱嘈杂的喧嚣中逐渐模糊,车展其实早已“空心化”。

参与其中的个体,无论车企,还是媒体,亦或是网红,当“演技”成为获取流量的筹码,深度与专业性便不得不让位于短平快的娱乐化表达。

早在上海车展就已经有数据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流量狂欢”下的效率失衡:某新势力品牌在展台请来网红跳“青海摇”,单日人流超5万,但留资率仅0.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1%。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平台数据显示,车展期间搜索“车模同款丝袜”的流量竟是“混动技术”的8倍。这无疑是对车展技术交流初心的巨大反讽。

如果说北京、上海两大车展无论如何还得保留一点行业展会的脸面,那么成都车展从早期类似地方汽车展销会,到后来提升为以展示为主的车展,再到如今更加明确地回归“卖车”功能,恰恰是这种转变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当然,当下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这种转变无可厚非。

从某种角度来讲,那些缺席的品牌,固然是出于成本压力的考虑,在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的“价格战”时代,高昂的参展投入能否换来相应的声量和销量,但何尝不也是对车展业态变化的主动适应和理性选择。

回到媒体更喜欢谈的传播上,车展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传播动作在“流量”和“卖车”两个大前提下,沦为一个个廉价的秀和海量分发,只不过是满足车企PR的KPI考核和车展结案数据的丰满。

一趟机酒,500块车马,又何苦去趟这趟浑水呢?不去也罢。(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来源:湖北台汽车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