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过几天,鄂托克一中清北班高一学生孙煦腾,就要和老师胡康去参加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了。
再过几天,鄂托克一中清北班高一学生孙煦腾,就要和老师胡康去参加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了。
今年下半年,他还将作为内蒙古代表队的一员,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决赛。
这名履创历史的高一学生,如果能在比赛中夺牌,那么一只脚就提前迈进了名校的大门。如果,一切天随人愿,这个草原小城40多年没有本地高中考入清北的历史,将被改写。
他和鄂托克,都站在了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而从遥远到近距离触摸梦想的过程,是县域教育的突围再造。
01
很长时间里,受各类教育资源向城市核心区集中等影响,鄂托克的学生和教师大幅外流,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受到很大影响。
一度,每年中考进入鄂尔多斯全市前5000名的学生,都没有留在鄂托克读高中。
没有优质生源,招聘老师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双一流”的想也不敢想,“211”的也不可能,省级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都很难吸引。
鄂托克旗教体局局长石永峰曾撰文写道,2020年的时候,除了全市7所高中先于鄂托克一中选拔优秀生源,被扒掉“七层皮”后,一中自己录取的前100名学生除了第98名留下,其余99人都跑了。
因为教育水平落后,一些干部的心也定不下来,想着法子调动工作。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宁愿舍弃高薪也要调到外地。
当地人更难释怀的是,隔三岔五,清华北大会迎来鄂托克籍学生,但都不是鄂托克旗的高中培养出来的。
“不是鄂托克旗生不出清北的苗子,只是鄂旗一中留不下清北的生源。”石永峰的笔下,满是遗憾和不甘。
02
转机,出现在2021年。
这年,鄂托克旗提出了“一心一意办好鄂托克教育”的思路定位,将教育列为强旗战略,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全力办好家门口的教育。
公开数据显示,2021-2024年鄂托克旗在教育领域累计投入的资金超30亿元,招聘、引进教师531名。
教育发展成效初显。2024年,鄂托克旗一中本科上线人数比上一年增加18人,文理科首次突破500分大关。其中,理科最高分529分,比上一年提升56分;文科最高分532分,比上一年提升42分,西四旗第一;中考市一中上线人数位列西四旗第一;小升初报考人数同比增加324人,增长22.25%,其中有86名外流学生转回旗内上初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同比提高7.21%。
03
鄂托克发展教育,“清北班”是一个大亮点。
2023年,鄂托克旗依托京蒙教育协作机制,引进清华、北大毕业的老师,在鄂托克一中设立清北班,因材施教。
目前,鄂托克一中引进的清北老师已有21名。清华附中原校长王殿军担任了鄂托克一中总督学,清华大学物理系余京智教授担任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晓京教授在学校全职授课。
这个堪称豪华的管理、教学团队,让鄂托克的老师学子们在信息通道、认知、规则等方面有了全新的了解,也让他们对“通往好大学的路有很多条”有了具象化的感受。
比如学科竞赛。开头提及的孙煦腾,去年进入鄂托克一中读高一后,就被列为信息学奥赛“苗子”进入清北班培养。他和同学贾力鑫,让鄂托克实现了学科竞赛“零”的突破。
信奥赛是国内五大学科奥赛之一,全国决赛中获得金牌的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清北;获得银牌的选手,有了名校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有数据显示,2024 年清北保送生中信奥赛选手占比30%。
清北班引入清华大学五大学科奥赛资源,着重培养竞赛,以及科技、强基等方向的学生,打通C9、985通道和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升学通道,为鄂托克学子提供更多可能。
清北班之于鄂托克,不是急功近利,是用时间换空间。把高考成绩的堡垒攻破,形成效应把更多的优秀学子留住,才能稳步发展教育,才可能再造县域教育。
这个小城,还在推进实施“各类人才的早期发现与针对性培养”计划,与清华美院、中央音乐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合作,从幼儿开始识别培养有艺术、体育天赋和特长的学生,构建“幼小初高大”一体化贯通式培养通道,让学生们有更多的人生选择。目前已有1000多名学生进入兴趣班、特长班接受分类教育。
04
45年前,鄂托克一中一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后,本土高中至今再没有学生考入清北;
2年前,鄂托克引入清华资源,力图实现师资再造、生源再造,教学再造;
2年后,鄂托克要力争有学生考入清北。
数字的背后,是漫长的时光。
时光的背后,是群众的渴盼。
慢与快,退与进之间,是鄂托克的孩子们“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期盼。
静水流深。
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