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信号强度远超背景噪声30倍,其窄频特性与预期中地外文明的信号特征高度吻合。值班的天文学家杰里·埃曼在打印出的数据旁激动地写下“Wow!”,这个后来被称为“Wow!信号”的发现,成为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历史上最著名的未解之谜。
1977年8月15日深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耳朵”射电望远镜记录到一段持续72秒的强烈无线电信号。
这个信号强度远超背景噪声30倍,其窄频特性与预期中地外文明的信号特征高度吻合。值班的天文学家杰里·埃曼在打印出的数据旁激动地写下“Wow!”,这个后来被称为“Wow!信号”的发现,成为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历史上最著名的未解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个信号的争论从未停止。主流假说包括彗星氢云干扰、星际等离子体折射等自然解释,也有学者坚持认为其具备人工信号特征。2025年8月,由加州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机构组成的国际团队在《自然·天文学》发表最新研究,通过超算模拟和全天域射电数据库比对,提出该信号可能源自一种特殊的中子星——磁星(Magnetar)的爆发活动。
研究团队重建了1977年的银河系磁场环境,发现信号来源方向恰好存在一个未被当时望远镜分辨的磁星候选体J1925+1729。磁星作为拥有超强磁场的中子星,其星震活动会释放周期性高能辐射。
模拟显示,当磁星两极喷射的高能粒子流与星际介质中的氢云碰撞时,可能产生1420MHz(氢线频率)附近的瞬变辐射,这与“Wow!信号”的1.42GHz中心频率完全一致。更关键的是,团队在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ASKAP)的巡天数据中,发现了三例类似J1925+1729的磁星爆发事件,其信号持续时间、频宽和偏振特性均与1977年记录高度相似。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物理解释链条:磁星爆发→粒子流激波→氢云受激辐射→窄频信号传播。团队首席科学家马修·贝利斯指出:“星际介质就像棱镜,会把宽频辐射‘过滤’成窄频信号。当年‘大耳朵’望远镜的接收带宽正好覆盖了这个自然形成的‘窗口’。”这一发现也解释了为何后续SETI项目再未捕获重复信号——磁星爆发具有随机性,且需要特定星际环境才能形成可探测的窄频特征。
不过争议依然存在。SETI研究所资深天文学家赛斯·肖斯塔克质疑称,磁星爆发通常伴随X射线暴,但1977年同期X射线观测并未发现对应事件。对此,中国团队成员李卫东教授回应:“我们模拟显示,当磁星自转轴与地球视线存在较大夹角时,高能辐射可能被星周尘埃吸收,仅剩射电波段能抵达地球。”
来源:老周的科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