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排便频率,才算健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3:05 1

摘要:肠道作为「传化之腑」,核心功能是「通」: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糟粕要在24-48小时内排出体外,刚好对应每天1-2次的频率。

清晨蹲厕所时,你有没有想过:「我这样的排便频率,到底算不算健康?」

其实答案早在 《黄帝内经》里写得明白——「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肠道作为「传化之腑」,核心功能是「通」: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糟粕要在24-48小时内排出体外,刚好对应每天1-2次的频率。

现代医学也验证了这一点:肠道菌群的代谢周期约24小时,有益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会刺激肠道蠕动;而粪便在肠道停留超过48小时,其中的毒素(比如吲哚、粪臭素)会被重新吸收,加重肝脏负担。

简单说,每天1~2次排便,是肠道「能通、会排、排得净」的直观信号,也是代谢系统「不淤、不堵、不耗」的健康证明。

光看次数还不够,真正的肠道健康要「看形、辨色、闻味」——这是《本草纲目》里「观便知疾」的智慧。

先说「形」:健康的大便应该是「香蕉状」,软硬度像煮到八分熟的红薯,能 轻松排出,不会黏马桶。

如果是羊粪球样的干结便,说明肠道津液不足(比如秋燥时常见);如果是稀溏便、黏糊糊粘马桶,大概率是脾胃阳气弱(夏天吃冰太多容易这样)。

再看「色」:正常大便呈黄褐色,是胆红素氧化后的颜色。如果发黑像柏油,要警惕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发绿,可能是吃了太多绿叶菜,或者肠道蠕动太快(比如腹泻时);如果带血,要区分是痔疮(鲜红、附在表面)还是肠道病变(暗红、混合在粪便里)。

最后「味」:健康大便有轻微臭味,但不会刺鼻。如果味道特别臭,要么是吃了太多肉(蛋白质分解产生硫 化物),要么是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过度繁 殖)。

频率对了,但形状、 颜色异常,说明肠道还在「亚健康」状态,得及时调。

中国人的肠道问题,从来和节气分不开——《黄帝内经》说「天人相应」,肠道作为「后天之本」,最受四季气候影响。

秋天:燥伤津,易便秘

秋高气爽的背后是「燥气当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燥胜则干」,肠道失去津液滋润,粪便就会干结。

很多人秋天明明喝了很多水,还是便秘,因为「喝的水没进到肠道」——要补「润性水」,比如蜂蜜水、梨汤,比白开水更能滋肠。

冬天:寒伤阳,易便溏

冬天穿得少、吃太多凉性 水果(比如冰苹果),会损伤脾胃阳气。阳气弱了,肠道蠕动变慢,粪便像「泡在冷水里的 面团」,排出来软趴趴的,还总觉得「排不净」。

夏天:湿困脾,易黏滞

夏天贪凉 喝冰奶茶、吃冰淇淋,会让脾胃「受凉罢工」,水湿停在肠道里,大便就会黏马桶。

还有吹空调吹得肩膀凉,其实寒邪也会「从皮毛入里」,影响肠道气机——这就是为什么夏天反而容易「空调型便秘」。

养肠从不是「便秘了才治」,而是「日常要养」——《滇南本草》里说「肠得养则通,养在日常饮食、时辰、动上」。

第一个方:吃对节气食,补肠不添乱

秋天用黑芝麻30克磨 粉,加两勺蜂蜜冲糊——《滇南本草》讲芝麻「润五脏,通大肠」,蜂蜜能「补中润燥」,刚好治秋燥便秘;

冬天喝萝卜羊肉汤:白萝卜500克、羊肉200克,加生姜3片慢炖——萝卜能 「顺气宽肠」,羊肉补脾胃阳气,解决冬天便溏;

夏天煮绿豆百合粥:绿豆50克、鲜百合30 克、大米100克,煮到软烂——绿豆清暑热,百合润肠道,缓解「空调型便秘」。

第二个方:抓住「排便黄金时辰」

《黄帝内经》讲「辰时(7~9点)胃经当令」,此时喝一杯 300ml温蜂蜜水(40℃左右),能刺激「胃结肠反射」——胃里有了水,会给肠道发「该蠕动 了」的信号,很多人喝完10分钟就会有便意。

还有,早上蹲厕所别刷手机!注意力分散会抑制排便反射,最好5分钟内解决。

第三个方:动一动,通肠气

《黄帝内经》说「久坐伤肉,肉伤则脾病」,久坐的人肠道蠕动比常人慢30%。

每天饭后走10分钟(别跑,慢跑会影响消化),或者顺时针揉肚子(从右下腹开始,绕肚脐画圈)——这是「顺肠道走向」,能促进糟粕排出。

还有个「提肛法」:每天早中晚各做10次,像憋大便一样收缩肛门,能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排不净」的感觉。

很多人养肠的方式,其实是「反着来」——

雷区1:「一天不排便就是便秘」

偶尔一两天没排便,只要没有腹胀、腹痛,不用慌。

真正的便秘是「每周排便少于3次,且排便困 难、粪便干结」,长期这样才需要调理。

雷区2:依赖「通便茶」「清肠药」

很多通便茶含番泻叶、大黄,这些是「刺激性泻药」,会损伤肠道黏膜的神经细胞,用久了肠道会 「变懒」,反而要更大剂量才能排便,最后导致「药物性便秘」。

雷区3:「吃素食就能治便秘」

素食里的膳食纤维确实能促进蠕动,但长期纯素食会缺蛋白质——肠道黏膜修复需要蛋白质,缺了会导致肠道屏障受损,反而容易腹泻。

正确的做法是「荤素搭配」:每天 吃1拳主食、1拳肉、2拳蔬菜、1拳水果,膳食纤维和蛋白质都够。

养肠的核心是「顺应肠道的天性」:它要通,你就别堵;它要润,你就别燥;它要暖,你就别凉。

《黄帝内经》里「百病生于气,止于通」,肠道作为「气血升降的通道」,通了,气血才能运到全身;堵了,毒素就会「反哺」五脏——

比如便秘的人容易长斑、口臭,腹泻的人容易乏力、怕冷,都是肠道不通的连锁反应。

其实「每天1-2次排便」从来不是「任务」,而是 「提醒」:提醒你今天有没有吃对饭、有没有动够、有没有睡好。

它像肠道发给你的「健康短信」,告诉你:「我很好,你继续保持。」

下次蹲厕所时,不妨多看看自己的大便——那不是「脏东西」,是身体写给你的「健康日记」。

把排便频率调回1-2次,把肠道养得「能通、会排、排得净」,你就抓住了中国人最朴素的「长寿智慧」: 肠通,则气顺;气顺,则身健;身健,则寿长

来源:德怡运动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