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前夕,“夜间奇观”悄然上演——家里灯火通明,一些学生伏案疾书,试图在最后一夜创造完成整本假期作业的“奇迹”。这看似普遍的现象背后,隐藏着现代人共同的心理挑战——拖延症。
开学前夕,“夜间奇观”悄然上演——家里灯火通明,一些学生伏案疾书,试图在最后一夜创造完成整本假期作业的“奇迹”。这看似普遍的现象背后,隐藏着现代人共同的心理挑战——拖延症。
图/新华社视频截图
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门诊邢强副主任医师指出,这种被称作“开学前夜奇迹”的现象,正是拖延症的典型表现。“拖延症绝非简单的懒惰,而是一种明知后果不利,却仍难以启动或完成任务的心理倾向。”
实际上,拖延症背后常常会有五大心理机制:面对令人不适的任务时,人们常通过拖延暂时逃避负面情绪;追求完美的态度反而让人因害怕失败而拒绝开始;长时间决策消耗意志力后的疲惫状态;设置过高目标产生的无力感;以及因缺乏自信形成的自我设限。
警惕从效率滑坡到心理危机
在邢强接诊的案例中,拖延带来的影响远超想象。有重点中学学生因长期拖延导致考试焦虑发作,有职场精英因项目拖延错过晋升机会,甚至有人因长期拖延触发抑郁状态。
“拖延不只是错过截止日期那么简单。”邢强强调,“它会形成恶性循环:拖延导致任务积压,压力增大,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逃避行为。”当这种模式持续存在时,个体的自我评价会逐渐降低,出现焦虑、自责甚至抑郁情绪。
长期拖延者常常陷入“压力-拖延-更大压力”的漩涡中,最终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质量。
给你五把打开行动之门的钥匙
面对拖延困局,从心理学角度讲,有什么切实的解决方案呢?邢强巧妙地将复杂的心理机制转化为简单易行的日常实践,他表示,可以把一个大目标拆解成“一口大小”的任务单元。比如二十页的读书报告,可拆解为“每天读五页+写作半小时”的小目标。
另外,将工作任务分阶段完成,比如25分钟专注工作加5分钟休息的节奏,让大脑保持高效运转。当负面情绪袭来时,通过深呼吸、冥想或短暂散步来清理由情绪产生的“大脑迷雾”。
也可以把自己的面临的难题和任务,告知家人、朋友,让他们成为你的“责任伙伴”。邢强特别强调可以进行定期自我对话, 例如在周末的晨间日记中问自己“这周哪些任务我推迟了?当时我在逃避什么?”
克服拖延症,这需要一定毅力,邢强表示:“其实,拖延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可调节的心理模式。每一次小的行动都是对拖延惯性的挑战。”
当灯光下赶作业的“奇迹之夜”不再成为开学标配,当文件不再积压到最后一刻才处理,我们将不再选择对巨大任务的逃避,而是拿回对生活节奏的掌控权。
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郭伟文 张芳芳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