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身体发出的信号”冲上热搜!医生:这些症状要警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3:09 1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其作用如同一把钥匙,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供能。若胰岛素分泌不足,相当于钥匙数量不够,葡萄糖则无法有效进入细胞;若出现胰岛素抵抗,则好比

近日

一条“确诊糖尿病前,我的身体发生了什么?”的视频

迅速冲上热搜,播放突破百万

评论区热议不断:

“空腹血糖正常,也可能中招?”

“老是口渴、尿频,是糖尿病吗?”

“多囊卵巢综合征人群更要警惕血糖!”

“呼吸出现烂苹果味,竟是酮症酸中毒?”

这些“身体预警”真的是糖尿病信号吗?

单凭症状能否判断是否患病?

今天,我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徐芸副主任医师就来厘清真相

帮助大家科学识别、及早应对!

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其作用如同一把钥匙,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供能。若胰岛素分泌不足,相当于钥匙数量不够,葡萄糖则无法有效进入细胞;若出现胰岛素抵抗,则好比钥匙虽多但已“生锈”,无法顺利开启细胞“大门”。这两种机制均可导致血糖升高,长期持续则会引发全身多器官损害。

血糖轻微升高 ≠ 没事!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2型糖尿病的发展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多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此阶段血糖水平可能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随后进展至糖尿病前期,表现为空腹或餐后血糖轻度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最终则发展为临床糖尿病。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血糖水平尚未符合糖尿病诊断时,高血糖对于器官的损伤可能已经悄然发生。由于早期甚至前期阶段症状往往隐匿且不典型,例如乏力、反复伤口感染或伤口不易愈合等,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即使仅是轻微升高,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此外,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传统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占比较高,糖尿病前期常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更明显,因此,在常规体检中若仅筛查空腹血糖,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风险。

疲劳、口干、体重降?

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糖尿病警报”

1、疲劳乏力——细胞“缺糖”的信号

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血糖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即使在血糖正常阶段也可能发生。胰岛素抵抗使葡萄糖难以进入细胞,身体持续发出“饥饿”信号,表现为日常活动后易疲劳、精神不振,休息后不易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胰岛素分泌节律异常,出现餐前心慌、手抖、头晕、冷汗等低血糖的表现,实为糖尿病前期身体发出的警告。

2、口渴、多饮、多尿

血糖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引发口渴和多饮;同时高渗透压状态和多饮进一步促使多尿,形成典型“三多”症状。

3、吃得多,但体重下降

尽管患者常感饥饿、进餐增多,但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身体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导致体重下降。

4、呼气烂苹果味、恶心呕吐

实际上这个时候已经因血糖过高而出现了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身体在“钥匙”不给力的情况下,会启动备用方案,通过消耗脂肪的方式来提供能量,这时会产生中间产物——酮体。丙酮就是酮体中的一种,它是易挥发的物质且呈现烂苹果味。另外两种酮体,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会让身体出现酸中毒,并且引发恶心呕吐、甚至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烦躁、昏迷等。

Tip

徐芸提醒,慢性血糖升高只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糖尿病实际上是代谢综合征,其真正可怕的是慢性并发症,是疾病进展后的严重后果,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疾病和皮肤病等。

早期“无症状”,如何自测风险?

针对早期“无症状”,可通过自查清单评估自身是否为糖尿病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如下:

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自查清单

高危因素类别

具体描述

代谢与健康状况

• 有糖尿病前期史

• 体质指数(BMI)≥24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遗传与家族史

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生理、生活因素

• 年龄 ≥ 40 岁

• 缺乏体力活动(久坐生活方式)

女性特定风险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

•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 ≥ 4 kg)分娩史

•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

体征、用药史

• 出现黑棘皮病体征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总分≥25 分

(表格参考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高危人群自查清单

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且合并右列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

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

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

Tip

徐芸强调,对于高危人群,有糖尿病症状患者,需完善相关检查进行糖尿病筛查。若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请勿忽视,必要时采取干预手段。

抓住关键期,糖尿病也可能“逆转”

在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前期阶段,甚至是糖尿病确诊的早期,若经过规范的治疗管理,糖尿病是可能“逆转”的。准确来说,应该是“缓解”,是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脱离药物就可以保持血糖正常状态。这种早期的“缓解”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改善代谢记忆效应,让患者远期预后得到改善,延缓其出现心血管、肾脏疾病的时间。

研究显示,以下情况的患者通过规范的糖尿病治疗管理,得到“逆转”的几率更大:

1、短病程,新诊断2型糖尿病,多数在5年内

2、超重或肥胖者

3、良好的胰岛功能水平者

4、早期接受规范治疗,且治疗依从性好者

因此,出现糖尿病早期症状,或者通过自查清单判断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及时就医排查。确诊糖尿病后,也应尽早进行饮食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尽早接受规范的治疗,争取获得糖尿病“逆转”。

本文指导专家

内分泌科 徐芸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教学主任。岭南名医“身边好医生”。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免试攻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学硕士学位,师从姚斌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师从中山大学名医严励教授。

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在内分泌领域权威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获“中山大学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中山大学附属第六院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中山大学“叶任高-李幼姬”临床医学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多次获中山六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教学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学术任职: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心血管代谢联盟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统计学会慢性病监测与精准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领域: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肾上腺疾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痛风等疾病的个体化诊疗,并长期致力于胃肠疾病围术期血糖全程管理,内分泌疾病的孕前、孕期及产后管理工作等。

出诊时间:

周二全天、周四上午(金融城院区)

周一上午、周三上午(知识城院区)

责任编辑:陈子滢、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乐虞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来源:中山六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