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纪念馆“夹烟墙”引发争议,该不该将鲁迅的烟换成拳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2:26 2

摘要:游客们举着打火机凑过去——“咔嚓”一声,火苗在屏幕上定格,配文道:“给先生点支烟”。

2025 年 8 月,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墙画突然“着火”。

黑白的剪影里,鲁迅指尖夹着香烟,目光冷峻。

游客们举着打火机凑过去——“咔嚓”一声,火苗在屏幕上定格,配文道:“给先生点支烟”。

照片刷屏,话题出圈,也引来投诉。

一位自称控烟志愿者孙女士,8月22日将此事投诉至“浙里办”,要求将鲁迅夹烟形象更换为“右手握拳”的画面。

理由是墙画去掉了原图中鲁迅在书房抽烟的背景,可能误导公众在公共场所吸烟,并危害青少年健康。

由此,一支烟,点燃了一场公共辩论:

我们该把鲁迅的烟掐灭,还是让他继续燃烧?

事件发生后,迅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和发酵,一时间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

网友们各抒己见,大致形成了支持保留、支持修改和中立三大观点阵营。

支持保留派认为,鲁迅抽烟是历史事实,多幅经典肖像均含此元素,抹去等于伪造历史。

且,烟草是鲁迅创作时的精神注脚,与其批判精神深度绑定,改画将削弱人物立体性。

有网友指出:“青少年不会因一幅画吸烟,家庭与社会引导才是关键;过度保护反致历史认知空洞化”。

支持修改派则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认为公共文化场所应传递健康价值观,避免不良暗示。

原画背景缺失可能弱化“室内吸烟”的私密性,易被误读。

中立建议者认为可增设说明牌,标注“吸烟有害健康”及历史背景,平衡真实性与教育责任。

还有人建议:“不如让纪念馆给墙画加点说明,比如写上‘鲁迅在书房里写作时常常抽烟,但烟瘾也影响了他的健康’”。

对于以上讨论,文史君是持“支持保留”态度的。

只因为文史君一直致力于文史知识的传播,对历史和文化有着偏执的爱好,一直以来都注重传播和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如果将鲁迅先生吸烟的动作去掉,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鲁迅整个人物的形象的毁坏,甚至是毁灭。

要知道,历史上的鲁迅,不仅会抽烟,而且还抽的很厉害。

郁达夫曾回忆说:“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十支装包,一支接一支,像给思想续火。”

还有,鲁迅晚年病重时,许广平在病榻边急得掉眼泪:“医生警告戒烟,否则药石无效,可谁能劝得住?”

由此可见,烟不仅是鲁迅先生的精神食粮,甚至已经成为融入其生活的一个元素,一个符号。

可以说,鲁迅离了烟,就没有灵魂了。

从小到大,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图书书籍,每当读到鲁迅,我们的脑海中总是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

在一个满是书籍的书房里,桌上散乱着手稿纸,椅子上坐着一个睿智的、精明地、留着短寸头的,但神采奕奕、面庞清瘦的读书人。

他目光如炬,手中时常夹着烟,在烟气氤氲中,他一边沉思,一边写作,那氤氲的烟气中的点点红,仿似历史的未来一样光耀夺目。

可以说,鲁迅抽的烟,不是烟,是对英雄们的致敬,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作奸犯科者的讨伐,是对民众们的觉醒。

鲁迅抽的烟,不是烟,是对艰难和压迫的抗争,是对黑暗和恐怖的呐喊,是对未来和新世界的憧憬。

鲁迅抽的烟,不是烟,不是尼古丁,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没有他好像时代没有生机,拼搏没有斗志,反抗没有力量感。

山河破碎,昏夜如磐,烟头的红光像一枚小小的信号弹:“我还醒着,我还要写。”

由此,真不知道投诉者是什么样的心态,支持修改的公众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是真的读不懂鲁迅,还是对那段历史的一无所知?

如果按照投诉者的逻辑,历史上李白饮酒、丘吉尔抽雪茄等形象都需要“净化”,都不合适,都可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再说了,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长督导的结果,是一个综合因素交织锤炼出的结果,并不是一个点所能左右的。

要是一个孩子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改变了,只能说他的骨子里就想要抽烟,或者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约束的规范,即便未来到了社会上,也很难有所作为。

那么,最终的事态进展如何呢?

相关信息显示,绍兴文旅局最后明确表示“不会因一人投诉盲目更换”。

并强调墙画是“历史的客观现实”和“绍兴旅游名片”,已收到全国多地支持保留墙画的反馈。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指出,墙画源自经典版画,呈现“生活化鲁迅”,反对因网络舆论篡改历史形象。

截至2025年8月26日,孙女士账号一度注销后又恢复,但删除涉事投诉帖文。绍兴文旅集团称“暂无更换计划”,强调尊重历史共识。

鲁迅长孙周令飞表态:个人戒烟30年,但墙画争议应“一笑了之”,公众自会判断历史价值。

由此可见,真正懂鲁迅先生的读者还是不少的,是民族之幸,是国家之幸。

读者们,关于“给鲁迅点烟的事件”,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来源:半城风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