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 年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源自中国嵩山地区的古老智慧,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当代社会,正以全新的方式参与人类文明的对话与发展。从
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的当代价值与人类发展启示
●★王建淞
2016 年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源自中国嵩山地区的古老智慧,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当代社会,正以全新的方式参与人类文明的对话与发展。从农耕文明的时间指南到生态文明的行动纲领,从地域文化符号到世界共享的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恰如它所描绘的四季轮回,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生生不息。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中“顺天应时”的生态哲学展现出独特价值。古人通过“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等农谚,将气候规律转化为生产智慧,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高度契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气候适应性农业”知识,对非洲萨赫勒地区应对干旱、东南亚应对季风变化具有直接借鉴意义——这些地区的农民开始参照“雨水”“惊蛰”的物候逻辑,调整作物种植周期,减少气候灾害损失。
在国内,二十四节气成为生态保护的文化坐标。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依据“立夏小满,潭窟满”的规律调控水位,实现农田生态平衡;云南哈尼梯田按照“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古训管理灌溉,保持了千年梯田的水土不流失。这些实践证明,古老的节气知识能够与现代农业科技互补,形成更具韧性的粮食生产体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所言:“二十四节气为人类如何适应自然节律提供了可持续的范例。”
在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加速的当代中国,二十四节气成为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的冬至饮食差异,清明祭祖、中秋团圆的习俗传承,芒种“送花神”、立冬“补冬”的地域仪式,共同构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图景。这种基于节气的文化实践,让流动人口在异乡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在上海的安徽籍农民工群体,仍会在“霜降”这天腌制家乡风味的腊味;深圳的东北籍创业者,会在“小雪”日举办同乡酸菜宴。
在国际传播中,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活载体。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每年举办“春分书法展”,用笔墨诠释“昼夜均分”的哲思;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画面惊艳世界,将“雨水”“惊蛰”等意象与奥运五环结合,展现东方美学。这种文化输出并非简单的符号展示,而是通过“万物生长”“生生不息”的节气内涵,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合共生”的文明观,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对话提供了情感共鸣点。
在“996”成为常态的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春分竖蛋”“夏至吃面”“秋分品蟹”“冬至数九”等习俗,被重新发掘为对抗焦虑的“仪式感”:白领们在“立春”这天养一盆迎春花,在“立秋”时泡一杯荷叶茶,用节气的节奏平衡工作与生活。这种“节气生活美学”甚至催生了新的消费业态——北京、杭州等地出现“节气餐厅”,根据时令推出“雨水荠菜饺”“小满樱桃酪”;文创市场上,节气主题的手账、日历、香氛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更深刻的是,二十四节气正在重塑现代人的时间感知。在“算法决定作息”的数字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智慧转化为“顺应昼夜节律”的健康理念。睡眠专家发现,遵循“惊蛰早睡”“夏至午休”的人群,失眠率比平均值低 37%;中医根据“白露养阴”“立冬藏阳”的原则制定的养生方案,在都市中产阶级中广为流行。这种对自然节律的回归,本质上是人类在技术狂飙中寻找精神家园的尝试,而二十四节气恰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现代生活与自然本真。
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命题,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系统思维提供了重要启示。其核心“天人合一”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气候行动”“陆地生命”等目标高度契合。在肯尼亚的“绿色长城”项目中,当地社区借鉴“大暑防旱”“白露备寒”的经验,建立干旱预警与资源储备系统;在巴西亚马逊雨林保护中,学者们参考“清明植树”“冬至护林”的周期观,制定更符合生态规律的采伐计划。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中,依据“雨水修堤”“霜降清淤”的古训制定水利调度方案;“碳中和”行动中,“芒种除草”“处暑割薪” 等传统低碳农业智慧被重新激活。这些实践表明,非遗不仅是 “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资源”——二十四节气所倡导的“适度索取、循环利用”的生存智慧,为人类应对环境危机提供了文化层面的解决方案。
站在嵩山观星台远眺,现代气象卫星与古老的圭表在时空中相遇。二十四节气从中国的 “天地之中”走向世界的“人类共同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地球公转的客观规律,更在于传递了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文明态度。在人类面临气候危机、文化冲突、精神焦虑的当下,这份古老的时间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发展,不是征服自然的狂飙突进,而是如二十四节气般,在与自然的和谐共振中,实现生生不息的永续循环。这或许正是它被列入世界非遗的深层意义——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源自东方的时间标尺与价值参照。
来源:嵩山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