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地域格局兼具北方的雄浑壮阔与中原的精巧雅致,孕育出丰厚而多样的古建筑遗存。河北古建筑的审美特征深植于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从整体格局到细部构造,从色彩搭配到工艺技法,无不体现“中正平和、对称有序、天人合一”的东方审美追求
□李林
河北地域格局兼具北方的雄浑壮阔与中原的精巧雅致,孕育出丰厚而多样的古建筑遗存。河北古建筑的审美特征深植于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从整体格局到细部构造,从色彩搭配到工艺技法,无不体现“中正平和、对称有序、天人合一”的东方审美追求
河北地处中原与关外的交汇地带,自古便是多元文明荟萃、南北风格交融之地。其地域格局兼具北方的雄浑壮阔与中原的精巧雅致,孕育出丰厚而多样的古建筑遗存。承德避暑山庄的皇家气度、赵州桥的结构奇巧、正定古城的宗教融合、清东陵的礼制严整,皆是中华古建艺术的高峰与典范。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凝聚着东方建筑美学的核心理念与哲学精神。
河北古建筑的审美特征深植于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从整体格局到细部构造,从色彩搭配到工艺技法,无不体现“中正平和、对称有序、天人合一”的东方审美追求。砖木结构流露的天然肌理,彩绘斗拱传递的韵律节奏,都是古代匠人“因材施艺”“顺势造形”理念的生动呈现。
而在形制之外,这些建筑更是文化精神与哲学思想的空间化表达。避暑山庄依山就势、曲径通幽,蕴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观;清东陵中轴对称、前朝后寝,体现儒家礼序与天地秩序的契合;赵州桥的拱券设计,凝聚了古代科学智慧与工匠精神。河北古建筑因此不仅是美学载体,更是中华文明思想的物质化见证。
传统美学传承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河北的古建筑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许多建筑因年代久远出现结构老化、病害累积,缺乏系统的数字档案和周期性维护机制;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带来的空间挤压,使部分古建的生存环境不断被削弱,文化功能随之衰减。
在社会审美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建筑的含蓄与深邃也与当代视觉习惯产生距离。对不少年轻人而言,古建筑更多停留在“远观的历史符号”层面,缺少切身的情感关联。当前的展示方式大多仍以静态展陈、远距离观赏为主,缺乏沉浸感和互动性,难以引导公众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
更有一些文旅项目,在利用古建资源时片面追求视觉吸引力,将其简化为背景板或符号化装饰,削弱了空间原本的文化逻辑。这种过度消费不仅损害了古建的教育意义,也可能使其美学价值在肤浅的娱乐化中被稀释。
数字赋能:激活美学形态的新路径
数字经济的兴起,使古建筑保护与传播获得了全新的技术支撑。BIM建模、三维激光扫描、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正广泛运用于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通过高精度数字建模,建筑的结构状态、细部装饰、病害信息得以完整留存,为修复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正定古建群与清东陵部分区域已率先完成数字化数据采集,建立了“可视化、可追溯、可交互”的信息体系。
在展示方式上,VR、AR等沉浸式技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观众不仅能在虚拟环境中“步入”古建内部,感受空间布局与光影变化,还能借助多媒体导览深入理解历史背景与文化故事。“云游避暑山庄”“数字赵州桥”等线上平台,正在成为公众与古建美学之间的重要纽带,显著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半径。
数字文创的兴起,也让古建美学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AI绘图与参数化设计为传统纹样、色彩体系和比例法则赋予新生,使其能够转化为服饰、家居、文具、包装等具有文化辨识度的设计元素。河北多地的文创团队已将正定、涉县等地的建筑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形成“古意新生”的当代美学形态,受到市场与公众的欢迎。
河北还在积极探索“数字+展览”“古建+教育”“遗产+产业”的融合路径,通过线上知识平台、虚拟研学空间与数字修复课堂等形式,使古建的价值从“可观”延伸到“可学”“可用”,推动其成为文化教育与审美培育的重要资源。
融合发展:美学价值的再生机制
古建筑美学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与数字经济结合。河北近年来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作,建立“资源共建、成果共享、平台共用”的开放格局。石家庄、邯郸等地已启动“数字古街区”“线上展示馆”等项目,将古建保护纳入城市公共文化和旅游发展体系。
未来的发展可以更加注重复合型文化项目的打造,例如“数字展馆+研学平台+文创市集”的多功能组合,不仅实现经济效益,也赋予古建新的社会价值。“数字河北·美学空间”试点项目,已在部分高校开展“沉浸教学+传统工艺+数字交互”的融合实验,通过体验与认知的结合,激发青年群体的审美感知与创造力。
河北完全有条件建设区域性“古建数字中心”,集中力量推进建档、修复、展示、传播与教育的全链条布局。同时,通过培养既懂建筑文化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古建美学的持续传承与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古建筑是历史的沉淀,也是美学的结晶。数字经济不仅带来了保护手段的革新,更拓展了古建审美意蕴的传播空间。从技术支撑到文化转化,从空间复原到日常融入,河北正以数字化实践让古建之美可见、可感、可用。
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探索面向未来的表达方式,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数字与传统的交汇点上,河北古建筑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公众生活,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