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道士陈抟这句相术名言,剥去玄妙外壳,无非是点明了这么一个朴素道理:脸是心的镜子。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宋朝道士陈抟这句相术名言,剥去玄妙外壳,无非是点明了这么一个朴素道理:脸是心的镜子。
的确,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脸情,就有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个性。
好比说,你心里翻江倒海,脸上便阴晴不定;你心中安定敞亮,眉目间自然舒展平和。
真正有远见的人,其实都懂得给自己养面相。
善行改命:心转则相移
唐朝的裴度,在年轻时,相当穷困潦倒。
某日,他在香山寺捡到一条价值千金的玉带,没半点犹豫的他就守在原地,静待失主。
好久之后,直到看见个妇人哭喊着寻来,说是救父亲用的,他立刻归还。
几天后,相士再见裴度,竟然大吃一惊:“骨法全改了!嘴角那要饿死的纵纹消失了!”
直至后来,他果真官至宰相,富贵终老。
北宋那对双胞胎兄弟高孝标与高孝积进京赶考前,陈抟老祖瞧他俩真的是眉目清朗,眼中有光,断言必同榜高中。
谁知弟弟高孝积途中与邻家寡妇私通,害得妇人羞愤投河。
考完再次相见,陈抟连连叹息:弟弟翠眉转暗,鼻梁透赤,神色枯槁。
于是不禁说道:“此一定是损坏道德而使面相改变”。
发榜后,弟弟果然落,后面抑郁而亡,但哥哥却步步高升。
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说:面相不如心相准,为人须是缺阴功
心相是一个人的种子,面相只不过是它开出的花。
所以,为人处事当中,积阴德不是为改命,而是先洗净了自己心里的淤堵。
最终,心里敞亮了,脸上就舒展了,脸相反而更有福气了。
气色即心色:气随心动
春秋时郑国神相季咸名震列国,传说能断人生死。
于是列子带他给老师壶丘子林看相,季咸一见老师便摇头道:“面如死灰,十日内必死。”
壶丘子林却一笑回答:“明日再来。”
次日季咸大惊:“竟有生机了?”
壶丘子林对列子道:“昨日我示地相,心如枯井;今日示天相,气通天地。他只见我外显的气罢了。”
后来壶丘子林又两次换相,一次如太虚充盈,一次如深渊空寂。
季咸最后一次见他,吓得转身就跑——那“空相”如黑洞吸人神气,他感觉自己要被吞没了。
庄子在《列御寇》中说道: “气,聚则生,散则亡”
气不是玄虚概念,恰恰是你呼吸的节奏,眼中的光,皮肤上的润泽。
暴躁之人气散如野马,脸上必生横纹;豁达之人气定神闲,面庞自透温润。
养气不是练吐纳,是修一颗静得下来的心。
养面即养心:相由己造
汉初女相师许负见到周亚夫时,细看其面容断言:“您三年后封侯,再八年出将入相,但再过九年,必饿死。”
周亚夫根本不信。
后来句句应验:他继承爵位,平定七国之乱拜相,最终却因耿直遭受诬陷,在狱中绝食五日而亡。
许负早看到他“纵纹入口”,法令纹如刀切唇边,此相主饥馁而终。
19世纪意大利犯罪学家隆布罗索走遍监狱,声称从重刑犯脸上找到共性:头骨低凹、眉骨凸出、颧骨歪斜。
他断定这是“天生罪犯脸”。
可不久后英国学者格林调查发现:市井中安分百姓长这样的也不少。
一个街头流浪的暴戾之徒,被收养后吃饱穿暖,眼神竟温顺如家猫——环境揉捏人心的力量,远胜过骨头。
陈抟在《心相篇》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养面相不是供菩萨,而是修自己这颗心。
你心里装着什么,脸上就挂着什么。
养面即养心,心正了,眉宇间自有清气。
其实所谓的养面相,终究是养心。
裴度归还玉带后,心里没疙瘩了,眉间纹路便淡了;壶丘子林心入太虚,面相便如深渊不可测;周亚夫性情刚硬不改,终究难逃“纵纹入口”之谶。
庄子笔下四种气——死气、生气、王气、空相,皆从心田涌出。
所以说,相由心生,心变则相迁,养面之术,终是修心之道。
来源:洞心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