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6分钟跑1000公里!国产固态电池突破!外媒:日系车企急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2:19 1

摘要:这款电池量产版本的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仅需6分钟完成充电,便能够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能力。能源领域专家周大地对此做出了大胆的预判,他表示:“到2035年,或许就没有人会购买燃油车了!”

导读:充电6分钟跑1000公里!国产固态电池突破!外媒:日系车企急了

近期,我国电池厂商国轩高科对外宣布,其“金石”固态电池的首个0.2GWh产能生产线已全面建成并顺利投入运营,距离大规模推向市场已然近在咫尺。

据相关可靠消息,这款电池量产版本的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仅需6分钟完成充电,便能够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能力。能源领域专家周大地对此做出了大胆的预判,他表示:“到2035年,或许就没有人会购买燃油车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田固态电池项目在近两年一直“捷报频传”,然而其量产计划却从原定的2027年推迟至2030年。这一举措引发了外媒的质疑,日系车企急了,日本固态电池可能要提前出局了?

01.日本押注的“翻盘梦”,被中国车企截胡

在过去的50年里,日本凭借传统燃油汽车稳稳占据着“汽车强国”的首位。那个时候,丰田、日产等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势如破竹,仅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就超过了20%,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谁也未曾预料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会如此迅速地崛起。随着我国大力布局新能源领域,日本在汽车行业的领先优势正逐渐被瓦解。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了60%,达到了522万台。相比之下,丰田新能源汽车全年的销量不足3万辆,甚至还不及比亚迪单月销量的十分之一。

面对优势逐渐丧失的局面,丰田章男坐不住了。他先是对外宣扬“新能源无用论”,还联合国内车企,以“续航不足、性能不稳定”为由进行抵制,摆出一副“绝不涉足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架势。但实际上,丰田早已将希望寄托在了固态电池上。丰田投入了1.5万亿日元抢先开展研发工作,试图强势回归市场。日本媒体也纷纷宣称,“日本将重现燃油车时代的辉煌,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仍将由日本企业来定义!”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日本在固态电池领域已经公开的专利超过了1300项,但其中大部分是基础材料类的非关键专利。由于受到低温续航衰减、快充性能不足等技术瓶颈的限制,日本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长期停滞不前。而国轩高科则精准地抓住了这些痛点,用实际成果打破了日本在该领域实现翻盘的预期。

02.中国固态电池突破关键技术,性能皆优

根据测试信息显示,金石电池在多项严苛测试中展现出了极为优异的表现:经过200℃热箱烘烤、挤压形变等极端测试后,电池并未发生起火现象;在-30℃的低温环境下,其续航保持率仍高于80%;当钢针穿刺电芯时,温度仅升高60℃,且无明火及爆炸现象;此外,在连续挤压、过充、高温等测试条件下,电池均能保持稳定状态。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低温续航差”“充电耗时长”“自燃隐患”一直以来都是新能源车主面临的三大困扰。而国轩高科的固态电池相当于一次性解决了这些行业难题,并且具备“6分钟快充续航1000公里”的卓越性能。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日本车企凭借核心专利以及发动机、底盘的独立制造能力,稳稳占据着汽车领域的标杆地位。然而,在新能源赛道上,日本企业已经丧失了先机。前瞻网的数据显示,在新能源领域,日本企业已经被中国反超,取而代之的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

反观丰田,如今的处境着实有些“尴尬”。在硅基负极、电解质配方等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的专利数量方面,丰田不足中国厂商的三分之一。此外,其生产还需要依赖外部供应链(例如与宁德时代合作采购常规锂电池)。在量产时间推迟3年之后,丰田与我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

03.固态电池之争,不止是技术更是产业未来

固态电池领域所取得的突破,从来都不单纯是某一项技术的胜负较量,它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一个生动缩影。

过去,日本凭借燃油车核心技术成功定义了行业规则;如今,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的突破,其本质是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共建”的重大转变。从电池材料的研发到整车的制造,从充电网络的建设到回收体系的完善,中国已然构建起了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完整生态。

这样的生态优势,一方面能够加快固态电池成本降低的进程,另一方面还能助力全球新能源产业朝着“安全、高能效、低碳排”的方向实现转型。当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相互碰撞,这场在固态电池领域展开的竞争,势必会对汽车产业格局进行重构,而中国正处于这一变革的核心关键节点。

来源:疯狂的菠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