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起来铿锵有力,好像是条铁律。可要真问一句:“这条线是谁定的?写在哪本军规里?哪国军队正式承认过?”——能回答出来的人几乎没有。大多数人到这就立刻卡壳。
军迷圈里最常听到的答案是:“20毫米以上就是炮,不足20毫米就是枪”。
听起来铿锵有力,好像是条铁律。可要真问一句:“这条线是谁定的?写在哪本军规里?哪国军队正式承认过?”——能回答出来的人几乎没有。大多数人到这就立刻卡壳。
事实上,所谓“20毫米分界”更多是后人总结的习惯说法,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铁律。要理解什么是“炮”,就得从工程学、战术学、乃至历史语言的多重角度来拆开看。
至于20毫米以上,这就是一个常年积累下来约定俗成的说法。直至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UNODA)在2016年发布的工作手册中才在国际文件里首次出现了明确口径数字的说法——小于20mm(但不包含等于)的身管类武器的口径是重机枪的口径上限。
但要注意,这份文件里只是顺带提了一句 “the size of the smallest cannon munitions”(最小的火炮弹药大小) 来解释 20mm 的由来,却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什么叫炮”。换句话说,连联合国也只是留下了模糊的脚注,并没有给军迷们想象中的那条铁律。
进入今天的“很多军迷不懂的东西”的正题,我们先来“灵魂三问”。
第一问:为什么20毫米会成为所谓的分界?
第二问:炮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问:在现代战争里,“炮”的概念还成立吗?
从工程角度讲,这是一个人机工效和弹药形态的临界点。20毫米以下的武器,大多使用整体式弹药,依靠金属弹壳封装发射药,弹丸以动能为主杀伤。士兵仍然能够依靠双手完成装填和操作,哪怕是12.7毫米、14.5毫米的重机枪弹,也勉强还能用人工操作维持射击节奏。可一旦口径放大到20毫米,问题立刻变得尴尬:整体弹的体积和重量已经超出了人类双手能高效操作的上限。换句话说,哪怕你能端得动枪,真正上弹、连射、保持精度,都会变成一场折磨。
这就是为什么20毫米常被当作分界点——它并不是纸面规则,而是结合了大多数人的具体情况,用人体工效学给火器划下的自然界限。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南非的 PAW-20(Personal Assault Weapon 20) 单兵榴弹发射器。它采用20毫米口径的整体弹药,设计思路是让单兵获得“轻型火炮”的威力。但问题来了:这套20×42 mm的弹药虽然比传统炮弹轻,但对士兵来说仍然过大过笨,单手装填几乎不可行。它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夹缝:口径太大,不再是传统“枪”的范畴;但又采用整体弹,不完全像“炮”。
同时,还有后坐力问题,到了20毫米,情况急转直下:后坐力陡然增大,人体根本无法承受,必须借助炮架或缓冲装置;弹药也从单纯的金属弹头过渡到带信管、带炸药的完整炮弹,开始以爆炸能量作为主要杀伤方式。这就导致20毫米以下基本还在“枪”的体系里,而20毫米以上天然滑入“炮”的体系里。但是,这里也有特例,例如JDJ .950这类的变态级别武器:
口径0.95英寸折算成毫米已经达到了24.1毫米!
它的弹药和普通子弹比起来就已经是炮弹的感觉了吧?但这种枪支还依然不是炮!
为什么?因为它依旧遵循“整体弹药 + 单兵射击”的逻辑,哪怕它的后坐力大到普通人几乎不可能连续承受。换句话说,.950 JDJ 的存在恰恰证明了“20毫米不是铁律”。在武器世界里,总有人能造出这样的怪胎,把分界线踩得稀碎。
如果要找一对更直观的对比,那么苏联的 14.5毫米 KPV 重机枪 和瑞士的 20毫米厄利孔机炮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例子。
KPV 是重机枪中的巨兽,14.5×114mm 的弹药比一般的步枪弹大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单发能量已经接近小炮弹的水准。它被广泛用于高射机枪、装甲车机枪位,射程、穿甲力都远超常见的12.7毫米勃朗宁。但无论如何,它依旧被叫做“枪”,因为它使用的是整体弹药,依靠机枪机匣完成自动装填,战术定位仍然是“重机枪火力”。
而与它隔壁的 20毫米厄利孔机炮,则彻底跨过了那道线。厄利孔的弹药口径只是大了区区 5.5 毫米,但性质却完全不同:它发射的已经不是“子弹”,而是完整的“炮弹”——带有弹带、带信管,可以装填炸药,主要任务不是简单打穿,而是直接炸毁。厄利孔机炮从二战起就成为舰艇和防空阵地的标配,哪怕体积不算庞大,也需要炮座、炮塔和多人操作,彻底脱离了“枪”的范畴。
从战术角度来看,20毫米以下的武器主要针对单兵和轻目标,而20毫米以上则进入了反空中目标、反装甲和对地压制的领域,任务分工发生根本变化。
而在联合国这类的官方文件中还有一个小的注意事项:
他们把移动式高射炮、反坦克炮、无后坐力炮都归纳在了轻武器的范畴内。规定的依据来源于是不是有轻便的支架来保持射击的有效性。
大多数情况下类似于KVP这样的机枪就强烈的依靠固定支架来进行射击了。
在大部分情况下即使是有轻便支架,枪口上跳也会影响到射击的持续性。
当然了这不是人类的极限所以我们也能见到有猛男提着这种大货在战场上整活。
而到了炮这个阶段,轻便脚架或者固定炮架就成了标配了。它的界限点基本上就在20mm口径周围。
如果说“20毫米”只是一个经验性的分界,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才是炮的本质?是口径大小吗?显然不是。我们前面已经看到,14.5毫米的 KPV 明明威力接近炮弹,却依然叫枪;而40毫米的榴弹枪,口径远超20毫米,却又被称作“枪”而不是炮。仅仅靠数字来划线,立刻就会被这些例子击穿。
真正的差别,首先在于发射方式。枪强调的是单兵操作,可以靠枪机循环来完成装填、发射和抛壳,更多是“连续射击”概念;炮则几乎总是要依赖炮架、炮塔或者炮车,发射机构里必须有复杂的后坐缓冲、复进和供弹结构,不然根本无法控制。换句话说,“能不能一个人提着就干”并不是重点,“需不需要一整套平台来服侍它”才是关键。
其次在于弹药形态。枪弹基本都是整体弹药,依靠金属弹壳封装火药和弹头,杀伤方式以动能为主;而炮弹则是另一种逻辑,它往往是分装式,或者即便是整体装填,也会加入信管、炸药和弹带。它不只是一个金属块高速打出去,而是一个“微缩爆炸装置”。
这就决定了枪更多靠穿透和动能打击,而炮则靠爆炸、破片和特殊弹药效应(穿甲、燃烧、高爆)来杀伤。
最后是战术定位上的区别。枪是单兵武器,它的角色是个体火力输出;炮则是战场火力系统的一部分,它承担的是压制、支援、防空、破甲这些宏观任务。拿机枪扫射敌方步兵阵地,这是枪的逻辑;而用火炮去覆盖敌军防御区,靠的是另一种火力哲学。换句话说,枪弹的大多数目标是单一目标,炮弹主要的大多数目标是面目标。
从本质上来讲炮的概念还存在,只不过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20毫米不是绝对的铁律,而是人机工效和弹药形态共同划下的自然分界;“炮”的本质,也从来不在于口径,而在于它的发射方式、弹药形态和战术定位。
例如上面这些,都叫做炮,但也不完全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火炮,实际上在现代武器的发展过程中在命名这件事上大家是很懒的。总是会用一些老事物的名字去套用到新事物上。
所以,当有人还在背诵“20毫米以上就是炮”的口诀时,你可以笑笑:这句话当然有点道理,但已经不足以解释今天的战场。炮还在,只是它的定义,早已超越了一把卡尺的刻度。
来源:军武数据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