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印象中的劝酒,是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是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适,是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那样豪爽……
众所周知,诗词中的“劝酒词”多是热闹场合的助兴之作。
大多数印象中的劝酒,是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是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适,是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那样豪爽……
就算喝酒时有不开心,但劝酒时也通常带着积极向上的调调,毕竟喝酒不就是为了忘忧解愁,要是越喝越不开心,还喝这顿酒干嘛!
可是古代有个诗人韦庄,他笔下的一首劝酒词,没有那种酒酣耳热的热闹劲儿,就像把所有的沧桑和无奈都装进了酒杯里,喝进去让人心里发苦发酸。
韦庄字端己,晚唐五代著名文人。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何况晚唐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座火山。
藩镇割据、战乱频发、民不聊生。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天街踏尽公卿骨”,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变成人间地狱。这场动乱持续了四年之久,整个社会秩序土崩瓦解。
在这样的乱世中,文人的处境格外艰难,几乎都免不了经历仕途坎坷,见证生命无常。
韦庄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多次参加科考不第,广明元年(880年),韦庄再次落第,黄巢之乱让他与家人失散。
黄巢之乱结束后,可这时候的大唐已积重难返,中原战事不断,连皇帝都多次被撵出长安。韦庄被迫避乱江南,直到他乾宁元年(894年),59岁的他才中进士走上仕途。
后来韦庄作为判官,被唐昭宗派去出使西蜀,唐朝灭亡后,他劝王建称帝,最终在成都去世,至死再未回到中原。
晚年的韦庄,见惯了世事无常、人生苦难,心境早就被沧桑浸透了,虽官至宰相,可始终难解思乡之情。
他写下多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便是其中之一。
《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今晚一定要喝个痛快,在酒桌上前别提明天的事。
表面是劝酒,实则透露出对未来的深深恐惧。为什么不敢谈论“明朝事”?因为韦庄的经历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世事的无常,明天太不确定。在动荡的晚唐,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战乱,会有怎样的变故。
这种心理我很能理解,当我们对未来充满焦虑时,往往会选择逃避,不去想也不去谈,就像个鸵鸟似的,把头埋在土里。
因此他才想让大家今晚就沉醉在酒里,暂时忘了明天的烦恼。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珍惜主人的一片心意,酒喝得越多,情谊就越深。
我觉得这里很有意味。韦庄不是在简单地客套,而是在表达一种无奈中的温暖。
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上,也许只有眼前的情谊和酒是真实可靠的。明天太不确定了,今天还能坐在一起喝酒,明天可能就各奔东西了。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一刻的情谊。
他可能是想让大家珍惜这短暂的相聚,珍惜这难得的情谊。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要担心的是春夜太短,时光流逝太快,别抱怨酒杯太满喝不完。
我觉得这里的 “愁春漏短”,根本不是单纯愁夜晚短,而是愁这样安稳的时光太短。
他怕这美好的时刻一下子就过去了,所以才让大家别嫌酒杯满,赶紧喝,多享受一会儿当下的时光。这种急切的劝酒,背后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是想抓住眼前这点快乐却又抓不住的无力感。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遇到酒就姑且哈哈一笑,人生能有多少时光呢?
这最后两句表面上看是很洒脱的,但是我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种无奈又不得不面对”的真实心态。
韦庄这个时候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家回不去,国也救不了,自己一把年纪了,很多事情自己根本改变不了,人生真是无奈呀!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有美酒就喝,能笑就笑。只是我觉得心里痛苦得他,表面上虽是一种洒脱的样子,实则酒是苦的,笑中含泪。
我都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举起酒杯,努力挤出笑容,对朋友说“喝吧喝吧,笑吧笑吧,人生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但他的眼角却藏着拭不去的忧愁。
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们都会对未来感到迷茫,都会对人生有无力感的时候。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既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无奈感慨,因此特别能引起共鸣,成了朋友圈的金句之一。
韦庄这一首劝酒词,把他内心复杂的情绪写得淋漓尽致,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脆弱和无奈。
年纪越大,经历越多,越想哭。
来源: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