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实践丨唐山迁西县:以“两山”理念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11:32 1

摘要: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2017年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遴选命名。截至目前,已开展七个批次遴选,我省共18个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2017年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遴选命名。截至目前,已开展七个批次遴选,我省共18个地区获得命名,其中10个地区获得示范区称号,8个地区获得“两山”基地称号。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我省创建水平,2025年8月起陆续对案例和典型经验予以展示推广。

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的迁西县,坐拥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圈双重区位优势,既享有 “燕山绿色明珠、京津冀后花园” 的生态美誉,更是声名远播的 “中国板栗之乡”。境内层峦叠嶂、河川纵横,“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的地貌特征,勾勒出纯山区县的独特风貌。多年来,迁西深耕生态保护,厚植绿色发展根基,“两山” 转化成效卓著——从2008年获评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特色县,到2020年—举拿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三项国家级荣誉,再到2023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每一项称号,都是迁西践行生态富民之路的生动注脚。

小板栗撬动大产业

老特产焕发新活力

“中国板栗数京东,京东板栗数迁西”,这句俗语道出了迁西板栗的独特地位。迁西境内的山地多由片麻岩构成,风化形成的砂质淋溶褐土有机质丰富、通气透水性佳,为板栗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作为迁西原生物种,当地板栗栽培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史记・货殖列传》中“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印证了这片土地与板栗的深厚渊源。如今,迁西板栗不仅有“东方珍珠”“紫玉”的美称,其“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更入围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传统作物跃升为“活态文化遗产”。

山间栗树

新中国成立后,迁西板栗摆脱了过去“自然分布、管理粗放” 的模式,逐步走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近年来,迁西以“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为核心,持续延伸板栗产业链:从上游的良种培育、标准化种植,到中游的精深加工(如板栗仁、板栗粉、板栗饮品),再到下游的板栗文旅(如板栗采摘园、板栗文化节),形成了“强一产、促二产、带三产”的融合格局。截至目前,迁西板栗栽培面积达75万亩,常年产量8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栗农人均直接收入超5000元,迁西板栗品牌价值更是攀升至35.97亿元。2019年,迁西板栗获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佳表现品牌”,小小的板栗,不仅成为迁西的“生态名片”,更写成了一本让百姓增收的“富农经”。

全域旅游破局山区发展

生态底色绘就“诗与远方”

作为纯山区县,迁西曾面临“旅游资源散、产业基础弱”的发展难题。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迁西提出“旅游兴县”战略,探索出“全域美丽、全面创新、全景提升、全业融合”的“四全”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山区特色的“生态型”全域旅游之路。

(一)全域美丽:让生态成为“公共产品”

迁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生态治理:清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以下简称“潘大水库”)网箱养殖,开展全域河道整治修复,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方位提升“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水平。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过去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可共享的“文旅资源”,2020年迁西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青山绿水间,一幅“全域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二)全面创新:破解山区旅游“发展瓶颈”

迁西打破“单打独斗”的创建模式,将全域旅游与国家级森林城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统筹推进,实现资源整合;坚持“规划先行”,将全域旅游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旅游资源;上线“智慧迁西+智慧旅游”大数据系统,覆盖全县90%以上面积,让旅游服务更精准高效;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全域旅游基础设施PPP项目”“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吸引外来投资200多亿元,成功解决了文旅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全景提升:串点成线、拓线成面

做靓“点”: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建成5家国家4A级景区、4家国家3A级景区,以及2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1家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家全国自驾车房车露营示范基地,打造全域旅游“核心吸引物”;做优“线”:投资1.65亿元建设6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以县城为中心,依托城市外环路、高速路、国省干线构建“快旅”骨架,以景区风景道延伸“慢游”脉络,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网;做强“面”:整合北部长城文化、中部水韵风光、南部乡野田园资源,打造“北部长城文化体验带、中部水韵休闲度假带、南部乡野田园旅居带”三大旅游产业带,实现“处处是景、步步可游”。

(四)全业融合:让“旅游+”带动全民增收

迁西以全域旅游为纽带,推动“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推进农旅融合,建设精品民宿、乡村酒店、休闲农业园,让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推进文旅融合,挖掘长城文化、板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特色IP景点。2024年,迁西共接待游客500.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2亿元。

叠翠凤凰山

滦水湾公园

守护“一库清水”

书写流域协同新篇章

潘大水库是“引滦入津”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其水质直接关系天津、唐山两市千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这份“保水”重任,早已融入迁西的发展基因——上世纪70年代,为支持潘大水库和引滦工程建设,迁西拆迁房屋1.76万间,关闭工矿企业211家,2万多移民背井离乡,用牺牲换来了流域供水安全。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网箱养鱼的兴起,潘大水库周边群众“靠水吃水”,网箱数量一度达到4万多箱,年产量4万多吨,迁西也成为“北方淡水养殖第一大县”。但渔业发展带来的,是水库水质持续恶化,严重威胁供水安全。为守护“一库清水”,在津冀两地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动下,迁西打响了网箱养鱼清理攻坚战,县、乡、村出动干部近2000人,组成100个工作队,拆解网箱40707个,清理库鱼4199万公斤。

清理网箱不是“一刀切”,而是“转产+富民”的统筹考量。迁西引导库区周边村庄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让村民从“靠水养鱼”转向“靠水护绿”,既保住了水质,又保障了收入。如今的潘大水库,重现“山为碧玉簪,水为青罗带”的美景,成为流域生态治理的“典型案例”。

迁西的实践,探索出“造血型”生态补偿新模式:以水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资金补偿、产业合作带动全域产业转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为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提供了“迁西方案”。

大黑汀水库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合作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6年,在外创业的张振福回到家乡迁西,看到乡亲们仍以传统农业、体力务工为生,便决心依托家乡的生态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他先后赴广东、福建等地调研,最终确定以香菇、栗蘑为主的发展方向——栗蘑是迁西本土菌类,与板栗产业天然契合,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

为打消农户顾虑,张振福以自有资金先行先试,自建大棚、研发菌棒,2018年便实现利润10万余元。成功后,他创新推出“统一建棚、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模式,并于2020年成立人从众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2亿元流转土地300亩,打造集菌种培育、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合作社的“433”运营模式,更是让农民实现“零风险增收”:“4”即政府主导、企业带动、资金支持、合作经营四大环节;第一个“3”是三种合作方式(土地流转获承包费、务工获工资、自主经营享补贴);第二个“3”是“零距离就业、零风险经营、零投入增收”三大保障。这种模式,让农户实现了从“农民”到“技术工人”“加盟户”“家庭农场主”的身份转变。

人从众合作社入选“2022年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辐射带动周边三个乡镇16个村发展栗蘑产业,年产总值近3500万元。截至2024年底,迁西已建成食用菌厂40家、专业合作社35家、公司10家,栽培面积0.5万亩,生产菌棒1亿棒,鲜菇产量2万余吨,产值4亿元,带动5000余人就业,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小蘑菇,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伞”。

食用菌存储仓库/车间

从板栗到蘑菇,从水库到全域旅游,迁西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座燕山脚下的山水之城,用生态守护筑牢发展根基,用产业创新激活富民动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持续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