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十年,足够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步入不惑之年;四十年,也足够让一片土地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农村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起点。四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望这片熟悉的土地,不禁要问:中国的农民,你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四十年,足够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步入不惑之年;四十年,也足够让一片土地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农村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起点。四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望这片熟悉的土地,不禁要问:中国的农民,你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我在头条晒家乡#
第一,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钱袋子”。还记得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吗?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可能还填不饱肚子。如今,农民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了。
从1978年到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增长到14617元,增长了100多倍!过去是“泥瓦房,红薯汤”,现在是“小楼房,讲营养”。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千家万户餐桌上多出来的那盘肉,是孩子身上那件新衣裳,是老人看病时多出来的那份底气。
第二,得到了改变命运的“金钥匙”。改革开放前,农民被牢牢绑在土地上,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别的出路。如今,农民兄弟可以“洗脚上岸”,进城打工、创业,甚至成为企业家。
老李家的二小子去了深圳打工,不仅学会了技术,还在县城买了房;张家闺女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把家乡的土特产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烙印,而是一种职业选择。这把“金钥匙”打开的,是千百年来农民不敢想象的新天地。
第三,得到了尊严与希望的“金饭碗”。从取消农业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免费义务教育到农村养老保险,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挺直了腰杆。
记得2006年取消农业税时,多少老农热泪盈眶:“皇粮国税”交了2600年,到我们这一代终于不用交了。如今,农民也有了退休金,看病能报销,孩子上学不用愁。这份尊严与希望,比金子还要珍贵。
第一,失去了延续千年的“熟人社会”。曾经的农村,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邻里乡亲知根知底,谁家有事大家帮。如今,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许多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空心化”的农村,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与温情。过年回乡时,你是否发现儿时的玩伴各奔东西?是否感慨隔壁阿婆的孤独背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结,正在快速消解。
第二,失去了与土地之间的“诗意联结”。传统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耕地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祖先留下的根脉。如今,农业越来越机械化、商业化,土地流转成为常态。年轻人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与土地的情感纽带越来越淡。我们得到了效率,却失去了那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诗意,失去了春播秋收的仪式感和成就感。
第三,失去了部分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许多乡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地方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替代,传统节日的仪式越来越简化,民间手艺后继无人。当我们住在千篇一律的楼房里,是否还会想起老屋门楣上的雕花?当我们在城市过春节时,是否还会怀念家乡的社火和庙会?这些文化记忆的消逝,是内心深处难以弥补的失落。
四十年改革开放,农民得到的,是物质生活的改善、发展机会的增多和个人价值的提升;失去的,是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
这不是简单的“得大于失”或“失大于得”能够概括的。时代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得失,正如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既会获得新知与能力,也会失去童真与简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既保留田园牧歌式温情,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新农村;一个让农民既享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又拥有乡村生活诗意的未来。
这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对乡村价值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土中国始终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
来源:农村代言人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