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驾驶的赛道上,不同技术路线正展开激烈角逐。华为坚定走WA技术路线,而理想、小鹏等车企则押注VLA,两种路径各有千秋,背后藏着对自动驾驶未来的不同理解。
#智能驾驶 #WA技术 #VLA技术 #技术路线
简介
本文解析智能驾驶领域WA、VLA及纯视觉技术路线的特点与差异,对比华为与理想、小鹏等企业的技术选择,展现行业发展多元路径。
智能驾驶的赛道上,不同技术路线正展开激烈角逐。华为坚定走WA技术路线,而理想、小鹏等车企则押注VLA,两种路径各有千秋,背后藏着对自动驾驶未来的不同理解。
WA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它跳过语言转化环节,让视觉、声音、触觉等感知信息直接作用于车辆控制。就像人在紧急情况下本能刹车,不需要先在脑海里把眼前的危险描述成文字再决定动作,这种直接性让决策链条更短,理论上反应速度更快。但这种“直接”背后是极高的技术门槛,模型必须具备超强能力,能直接理解视觉捕捉到的世界,还得把这些信息和驾驶动作精准关联。这需要海量数据训练,每一次路况变化、每一种特殊场景,都得转化为模型能学习的经验,难度可想而知。
华为对WA寄予厚望,认为它是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基于WA架构,华为已经推出WEWA模型,也就是云端世界引擎和世界行为模型,并且计划在ADS4.0中部署。这一步棋下得很远,虽然眼下要攻克的难关不少,但华为相信,只有让机器像人类一样直接感知和决策,才能真正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另一边,VLA技术走的是融合路线。它把视觉感知、语义理解和动作决策三大核心能力捏合在一起,试图用更全面的方式处理复杂路况。VLA本质上是基于GPT的端到端模型,这意味着它自带“思维链”能力,能进行长时序推理。比如遇到交叉路口,它不仅能看到红灯绿灯、行人和其他车辆,还能在脑海里“推演”接下来几秒可能发生的情况,再决定是减速、停车还是继续前进。
在记忆方式上,VLA也很有特点。短期记忆靠视频帧,就像人用眼睛实时记录眼前的画面;长期记忆则靠关键帧和语言描述,类似于人会把重要的场景用语言记在脑子里,比如“某个路口经常有行人横穿”。这种记忆方式让它能积累海量常识,这些常识来自互联网规模的数据蒸馏与训练,让VLA的泛化能力更强。面对突然出现的异形障碍物,比如路上的掉落物,或者不常见的交通标识,它能更快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出合理应对。
功能上,VLA的优势更明显。它能理解空间语义,知道哪里是车道线、哪里是人行道、哪里是绿化带;能识别异形障碍物,不管是突然窜出来的动物还是掉落的货物,都能快速判断;能看懂文字类引导牌,哪怕是临时摆放的施工提示牌也不在话下;还能记忆语音控车指令,比如车主说“回家路上经过超市停一下”,它能记住这个需求并在合适的时机执行。这些功能叠加起来,能带来更个性化、更像人类驾驶的体验。
理想、小鹏、小米等车企都在VLA这条路上积极探索。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已经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VLA智驾大模型会在二零二五年七月和纯电动SUV车型i8同步首发。小米汽车则引入了Wayve科学家陈龙,专门组建VLA团队,研究视觉语言大模型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结合。除此之外,元戎启行、灵初智能、Figure AI、Physical Intelligence(PI)、英伟达等企业也在VLA领域布局,试图抢占技术高地。
两种技术路线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信息处理方式是最核心的不同,WA像直线冲刺,直接从感知到动作;VLA则像曲线救国,先把路况画面等信息转化成语言指令,再让车辆执行动作。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WA的直接性提升了反应速度,VLA的语言转化则让推理更深入。
技术难度和发展阶段也拉开了差距。WA难度高,目前还在探索期,很多技术细节需要打磨,就像在一条未开辟的道路上摸索前行;VLA相对来说起步更快,部分企业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离量产上车不远了,但它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思维链的完整性、长时序推理的准确性,都是需要不断优化的地方。
对自动驾驶的理解分歧,让不同企业选择了不同方向。华为觉得WA能直达自动驾驶的核心,只有摆脱语言中介,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而押注VLA的车企则认为,融合视觉、语言和动作,能让自动驾驶更快落地,并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能力和体验,是大模型时代的重要突破。
再看特斯拉,它走的是纯视觉技术路线,和WA、VLA都不一样。特斯拉认为,人类驾驶靠的是双眼,纯视觉系统更贴近真实驾驶习惯,是通向完全自动驾驶的“第一性原理”。它用八颗摄像头覆盖三百六十度视野,再配上自研的AI芯片和端到端神经网络,实时处理图像数据并生成驾驶决策,完全不用激光雷达这类昂贵硬件。
这种路线的优势很明显,全球数百万辆特斯拉车辆一直在路上跑,能采集数十亿里程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断反哺系统,让算法持续优化,适应各种复杂路况。同时,省去激光雷达也降低了单车生产成本,让更多人能用上智能驾驶技术。
不同技术路线的背后,是企业对技术难度、落地速度和终极目标的权衡。WA追求的是更本质的智能,哪怕眼下难走也要坚持;VLA想借助现有大模型的优势,更快实现功能突破;纯视觉则试图用更简洁的硬件方案,靠数据积累取胜。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这些路线可能会在未来某个节点交汇,也可能各自走出不同的天地。但无论哪条路,最终目标都是让自动驾驶更安全、更可靠、更普及,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轻松。这场技术比拼还在继续,每一个突破都在推动智能驾驶向前迈进一步,而消费者终将在这场角逐中,迎来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现在,WA的研发还在攻坚克难,华为团队每天处理着海量数据,试图让模型更精准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VLA的研发者们则在优化思维链,让推理更顺畅,功能更丰富;特斯拉的纯视觉系统也在日复一日的路测中迭代升级。每条路上都有挑战,也都有希望,而这些努力,都在悄悄改变着汽车行业的未来。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坐进自动驾驶汽车,根本不会在意它用的是WA、VLA还是纯视觉技术,只会惊叹于它能像老司机一样从容应对各种路况。但现在,这些技术路线的比拼,正是通往那个未来的必经之路,每一步探索都值得关注。
智能驾驶的故事还在续写,不同技术的碰撞会迸发出更多火花。WA的直接、VLA的融合、纯视觉的简洁,它们各自的演进会让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成熟,最终惠及每一个出行者。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战,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创新和突破的竞赛,而最终的赢家,将是整个行业和所有期待智能出行的人们。
来源:悠闲的治水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