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到晶晶电话,妈妈顿时火冒三丈,这已经是晶晶这个月第 13 次忘带钥匙了!
“妈,我又忘带钥匙了,你啥时候回来呀?”
接到晶晶电话,妈妈顿时火冒三丈,这已经是晶晶这个月第 13 次忘带钥匙了!
妈妈真想把晶晶臭骂一顿,但想到女儿的情况特殊,还是忍住了,让晶晶乖乖在门口等着,自己马上就回去……
晶晶今年 15 岁,两年前被诊断出抑郁症。
她不仅经常情绪低落,记性也越来越差,不是忘带钥匙,就是忘带作业本。就算把要带的东西、要做的事情都记在本子上,也没啥用。
而且,妈妈每次跟晶晶说话,她都走神发呆,妈妈一句话得反复说好几遍,她才能勉强记住。
妈妈教育晶晶这是不尊重人,但她根本改不了,还是老样子……
更让人头疼的是,晶晶吃了两年药,情绪不仅没好转,反而变得越来越 “懒”,越来越 “怪”!
每次都要熬到半夜 12 点才把作业写完,好不容易写完了,又迟迟不去洗漱,不管妈妈怎么催都不肯动。
房间也乱得不像样,地上到处都是书本、零食袋和脏衣服,还不让人收拾,只要妈妈一碰,她就像疯了一样大吼大叫……
眼看晶晶的情况越来越糟,妈妈急得团团转!
一边担心孩子是因为吃了治疗抑郁症的药才变成这样,想把药停了;
另一边又害怕停药后,孩子的病情会变得更严重,更难控制。
妈妈找心理医生咨询,也没得到有用的建议,看着晶晶的情况,妈妈只能四处打听别的治疗方法。
经一番查询打听,妈妈带着晶晶来到了太原天使儿童医院找到了张新岗主任,把孩子两年来的情况说了一遍。
内部图片,严禁转载
听完妈妈的话,张主任安排晶晶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晶晶患有多动症。
看到这个诊断结果,妈妈一头雾水:
那孩子之前的抑郁症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两年的药白吃了?还是因为抑郁症导致孩子得了多动症?
对于妈妈的疑问,张主任耐心地解释说,根据相关研究和资料来看,抑郁症并不会直接导致多动症。
但在女孩身上,多动症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完全被忽略。
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 3 个原因,很少有家长知道……
# 多动症在男孩和女孩身上表现不同
研究表明,和确诊多动症的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出现以下症状: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发呆走神、做事拖沓、丢三落四;
很少有行为上的冲动,主要是言语攻击,比如戏弄、嘲讽、辱骂等;
容易自卑、悲观,情绪比较消极。
所以,女孩出现的多动症症状,很容易被误以为是情绪化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晶晶明明是多动症,一开始却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 家长和老师的忽视和误解
老师和家长是最有可能发现孩子多动症迹象的人,因为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但大多数人对多动症的了解并不充分,普遍认为只有调皮多动才是多动症。
在大家眼里,女孩大多安静乖巧,和多动症扯不上关系,这就导致女孩的多动症很难引起重视。
# 女孩通常会用各种方法隐藏症状
在当下,女孩往往比男孩受到更多的约束和规训。
为了不贴上 “不乖”、“不听话”、“不尊重人” 的标签,女孩会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
晶晶不仅会把要带的东西写在纸上随身携带,来掩盖自己记性差的问题,还会熬夜做作业,以维持自己努力认真的形象。
而正是这些伪装,让女孩的多动症更难被发现。
听完张主任的解释,晶晶妈妈明白了女儿被误诊的缘由。随后,张主任为晶晶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
用中西医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物理治疗改善大脑功能、平衡兴奋与抑制,同时也搭配康复训练,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系统训练,帮晶晶提升注意力。
另外,张主任还提醒晶晶妈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平时及时提醒晶晶集中注意力,助力她慢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温馨提示
同样是多动症孩子,但每个孩子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待ADHD孩子时,我们不应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干预方案,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一旦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
来源:太原天使儿童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