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属被卷入刑事案件时,慌乱的情绪像潮水般漫过理智的堤坝。看守所门口游荡的身影、网络上闪烁的广告弹窗、朋友推荐的 "神通广大" 人士,都可能化作精心编织的罗网。某些人披着律师外衣,实则是法律领域的 "捕猎者"。
家属被卷入刑事案件时,慌乱的情绪像潮水般漫过理智的堤坝。看守所门口游荡的身影、网络上闪烁的广告弹窗、朋友推荐的 "神通广大" 人士,都可能化作精心编织的罗网。某些人披着律师外衣,实则是法律领域的 "捕猎者"。
第一类捕猎者披着羊皮登场。 看守所周边总有西装革履的 "王律师" 主动搭讪,他们熟知家属的焦虑,承诺 "三天取保"" 无罪释放 "。北京张大爷就被骗走两万元" 打点费 ",直到收到警方的防诈提醒,才发现对方连律师证都未考取。司法部数据显示,2024 年法律咨询市场查获非法执业案件同比增加 37%,这些冒牌者常以低价为诱饵,用伪造的委托书和案例集构建专业假象。
第二类捕猎者深谙权术之道。 某直播间里,"李主任" 对着两千观众吹嘘:"我和王法官是老乡,上周刚请他吃过饭。" 这种刻意营造司法关系的把戏,往往伴随高额 "关系疏通费"。江苏刘女士为救弟弟支付十五万元后,发现所谓 "政法委领导" 不过是律所保洁。最高人民法院明确禁止司法人员与律师不正当交往后,这类骗术正从线下转向短视频平台,利用信息差实施精准诈骗。
最隐蔽的捕猎者藏身法律缝隙。 他们确有律师执照,却专挑程序漏洞设置收费陷阱。杭州某离婚案中,律师明知对方已转移财产,仍鼓动当事人支付八万元 "取证费",实则在诉讼时效临近时才提交早已掌握的证据。此类 "技术型" 律师擅长用《民法典》第 165 条关于诉讼时效的条文制造焦虑,将案件复杂度与代理费直接挂钩,让当事人陷入 "付费续命" 的怪圈。
识破陷阱需要三重防护网:通过司法局官网核查律师执业信息,要求出示加盖律所公章的正规合同,拒绝任何 "私下转账" 要求。遇到承诺 "百分之百胜诉" 或 "认识内部人士" 的律师,不妨多问一句 "能否在裁判文书网找到您的胜诉案例"。法律纠纷本就是人生暗礁,莫让维权之路沦为新的骗局。
来源:极光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