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正史里的开国皇帝——前凉太祖张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10:05 2

摘要: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西汉常山景王张耳之后,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奠基者,他的谥号是曾孙张祚称帝之后追封的。张轨生于西晋末年,以儒学名士身份出仕,借凉州远离中原战乱之机,出任凉州刺史,在河西走廊建立稳固统治,为前凉 “保据河西、延续晋祚” 奠定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西汉常山景王张耳之后,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奠基者,他的谥号是曾孙张祚称帝之后追封的。张轨生于西晋末年,以儒学名士身份出仕,借凉州远离中原战乱之机,出任凉州刺史,在河西走廊建立稳固统治,为前凉 “保据河西、延续晋祚” 奠定根基。其一生以 “匡扶晋室” 为旗帜,以 “保境安民” 为己任,虽未称帝,却为河西地区创造了数十年的安定局面,被史学家吕思勉称为十六国时期少有的“文治政权”。

张轨出身安定张氏,家族为西汉以来的儒学世家,“家世孝廉,以儒学显”(《晋书・张轨载记》)。他自幼 “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与同郡皇甫谧善”,皇甫谧为西晋著名学者,曾赞誉张轨 “有济世之才,若逢明主,必能匡济天下”。西晋泰始初年(265-274 年),张轨以 “秀才” 入仕,历任太子舍人、散骑常侍、征西军司等职,因 “刚正不阿,不附权贵”,在西晋官场中颇具清名。

当时西晋 “八王之乱” 初露端倪,朝政混乱,张轨深知中原将乱,遂有 “避地河西” 之志。他曾对亲友言:“凉州饶沃,负险远边,张奂、段颎昔尝屯戍,遗业可寻。今中原将乱,河西独安,吾欲据之,以观时变”,可见其早有经营河西的远见。西晋永宁元年(301 年),在张轨的主动请求与大臣张华的举荐下,晋惠帝任命张轨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自此踏上经营河西之路。

凉州地处河西走廊,自古为中原与西域交通要道,然西晋末年,此地 “羌胡纵横,盗贼蜂起,官民离散”,统治极为混乱。张轨到任后,首先整顿吏治:罢黜贪赃枉法的凉州旧吏,选拔 “清廉有能” 之士为官,如任命陇西名士宋配为别驾,敦煌人氾瑗为治中,“纲纪粗举,民始安业”。

面对羌胡叛乱,张轨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组建 “河西兵”,以宋配、阴澹为将,先后平定鲜卑若罗拔能、羌人麴儒等叛乱,“斩首万余级,俘羌胡数万口”,威震河西。平定叛乱后,张轨并未苛待降众,而是 “分置郡县,劝其耕牧”,将羌胡部众编入户籍,缓和民族矛盾。当时中原流民大量西迁,张轨 “设武兴郡以处流民,给以田宅、粮种”,流民纷纷归附,凉州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西晋永兴二年(305 年),张轨遣使入朝,贡献凉州特产马匹、毯布等,晋惠帝大喜,下诏褒奖张轨 “忠勤王室,绥靖西垂”,凉州与西晋朝廷的联系进一步巩固。

西晋永嘉之乱爆发后(311 年),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中原陷入空前战乱,凉州因远离中原,成为乱世中的 “避风港”。张轨坚守 “匡扶晋室” 的旗帜,一方面 “遣将军王该率军入援长安,贡献粟米十万斛”,支援西晋残余势力;另一方面加强凉州防御,在姑臧(今甘肃武威)修筑城池,整顿军备,防备匈奴刘渊、羯族石勒的进攻。

在内部治理上,张轨以 “文治” 为核心,推行多项举措:

其一,发展农业。他修复河西传统水利工程,如敦煌的马圈口堰、武威的阳开渠,“灌溉农田万顷,百姓殷实”,凉州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甚至能支援中原。

其二,振兴儒学。张轨在姑臧设立学校,“置崇文祭酒,立学官,选俊秀子弟五百人入学”,以儒学教化百姓,河西地区文风渐盛,成为十六国时期儒学保存与传播的重要中心。

其三,稳定物价。西晋末年货币混乱,张轨 “铸五铢钱,通行凉州,以易货物”,避免谷帛交易的弊端,商业逐渐恢复。

当时凉州 “百姓富实,闾门不闭,商旅四集”,与中原千里无烟,白骨露野形成鲜明对比,前凉政权的根基日益稳固。

张轨统治凉州期间,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外部,匈奴汉赵政权多次试图西进,石勒曾派使者劝降张轨,许以 “凉州牧、凉王” 之位,张轨怒斩使者,誓与汉赵为敌;内部,凉州士族与地方豪强对张轨的集权统治心存不满,曾发动叛乱。

永嘉四年(310 年),凉州大族张镇、张越兄弟因不满张轨重用外来名士,勾结陇西太守韩稚,图谋取代张轨。张轨派其子张寔率军平叛,宋配、氾瑗等大臣坚决支持张轨,叛乱很快被平定。事后,张轨并未株连无辜,仅处死首恶,对张镇、张越的族人 “皆赦免之”,展现出宽容的治国态度。此次平叛后,张轨在凉州的威望进一步提升。

西晋建兴元年(313 年),晋愍帝在长安即位,遥封张轨为太尉、凉州牧、西平郡公,张轨虽未赴长安任职,却始终以晋臣自居,凉州成为西晋在西北的重要屏障。

建兴二年(314 年),张轨病重,临终前召集群臣,嘱托后事:

吾在凉州十有三年,赖将士之力、百姓之助,粗定河西。今吾病笃,后事托于吾子张寔,汝等当辅之,坚守臣节,勿负晋室。

他还留下遗令,要求 “薄葬,勿起坟茔,勿扰百姓”,尽显儒士的清廉之风。同年五月,张轨病逝于姑臧,享年六十岁,葬于建陵,晋愍帝追赠其为侍中、太尉,谥号武公。

张轨死后,其子张寔继位,继续推行张轨的政策,正式建立前凉政权。张寔遵循张轨遗志,“奉晋正朔,遣使朝贡”,多次支援东晋朝廷,同时进一步拓展疆域,将河西走廊全部纳入统治范围。此后,前凉历经张茂、张骏等数代统治者,延续近八十年,成为十六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最稳定的政权之一,其疆域 “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成为河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张轨的一生,虽未亲历前凉的鼎盛,却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历史脉络看,张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保存中原文化。西晋末年中原儒学衰落,张轨在河西设立学校、推崇儒学,使河西成为儒学传播的中心,日后北魏统一北方,河西儒学反哺中原,影响深远;

其二,推动民族融合。张轨对待羌、胡等少数民族恩威并施,既平定叛乱,又安抚降众,促进了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

其三,稳定河西秩序。张轨的治理使河西远离中原战乱,成为流民避难之所,为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张轨的治国理念,也影响了后世前凉统治者。张骏、张重华等均以 “保境安民、延续晋祚” 为己任,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振兴儒学的政策,使前凉成为十六国时期少有的 “文治政权”。直至前凉末年,河西地区仍 “百姓殷富,文化兴盛”,这与张轨奠定的基础密不可分。

张轨的一生,是西晋末年 “乱世求存” 的缩影,更是河西地区 “文化延续” 的先驱,其功过虽不似石勒、刘渊那般耀眼,却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来源:硕鼠无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