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小车”市场卷起来!加量不加价、供应链极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1:02 1

摘要:2025 年 8 月,中国小型电动车市场彻底“卷”到了新阶段。6 万元级别,曾经被视为代步车的入门区间,如今成了主流车企的新战场。

芝能汽车出品

2025 年 8 月,中国小型电动车市场彻底“卷”到了新阶段。6 万元级别,曾经被视为代步车的入门区间,如今成了主流车企的新战场。

吉利、比亚迪、上汽、五菱、宝骏、东风纳米——几乎所有玩家都在同一时间加码,以“加量不加价”的方式刺刀见红。

吉利星愿以 6.98 万元的起售价打破僵局,短短半年销量突破 20 万台,成为中国上半年最畅销的车型,成为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车”。

比亚迪元 UP 推出迎战车型,把价格压到 7 万元以内;上汽更进一步,MG4 在成都车展上亮出 6.58 万元的入场价,还搭配更大空间、更长续航和更强智能。

在这个赛道里,价格不再是唯一变量。续航、空间、智能化、安全配置,被精细地取舍和堆叠,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供应链和利润率的博弈。表面上是“多给点配置,不涨价”,背后却是一场关于规模、效率和用户心智的系统性暗战。

Part 1

加量不加价:

配置取舍与定价博弈

在小型电动车市场,价格是首要敏感点。无论是吉利星愿的6.88万元起步,还是MG4直接压到6.58万元,都将竞争门槛拉低到消费者难以拒绝的程度。

但低价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减配,车企的策略更复杂,通过对电池容量、智能化配置以及外观设计的组合调整,在有限的成本范围内寻找平衡点,从而在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放大用户感知的“性价比”。

● 吉利星愿的打法:

吉利星愿的崛起堪称小型电动车市场的“搅局者”。6.88万元的起售价几乎打破了比亚迪海鸥的价格壁垒,使星愿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首选车型。短短半年销量突破20万,单月销量超过4万,形成大爆款效应。

星愿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外观设计的年轻化与配置的平衡感,在尺寸和空间上比海鸥更宽裕(海豚的尺寸,海鸥的价格),同时保留了基本的车机互联与舒适性配置,使得消费者在低价的同时并未感觉到明显的“缩水”。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最低价格满足最大需求”的打法。

● 比亚迪元UP的应对

面对星愿的攻势,比亚迪选择通过SKU的调整,来保持市场竞争力。

7月底,元UP推出301KM领航版,将价格直接拉低至7.48万元,较此前的401KM版本便宜2.5万元。

这种降价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电池容量由45度电缩小到32度电,续航从401公里减少到301公里,电机功率也降至70千瓦,百公里加速拉长至12秒。同时,智能驾驶功能大幅削减,甚至连自适应巡航和自动泊车都被剔除。

但比亚迪的逻辑很清晰:对于主要在城市通勤的年轻用户来说,301公里续航已经足够,而大部分高阶智能功能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

通过这种“取舍式减配”,在价格上对标吉利星愿,又借助品牌背书和SUV身份维持差异化优势。

● 上汽MG4的入场

上汽名爵MG4则是“全面进攻”。成都车展上,MG4公布6.58万元的起售价,比预售价低出8000元,直接抢占话题。

MG4不仅在价格上与星愿形成正面冲突,更在空间和续航上全面压制对手。2750mm的轴距远超同级,后排与储物空间都达到紧凑型车的水平,而续航起步就是437公里,高配版甚至能做到530公里。

这种“同价位更大空间、更长续航、更强智能”的打法,显然不是单纯抢占市场份额,而是要重新定义6-10万元级电动车的竞争标准。

上汽押注MG4,实际上是在向比亚迪和吉利同时发起挑战,像这个大市场进行挑战。

“加量不加价”的核心逻辑并非简单的低价竞争,而是通过对续航、空间、智能化和安全配置的权衡,最大化用户的感知价值。换言之,消费者看到的是“不涨价,体验更好”,但厂商背后则是“削弱不常用的功能,强化刚需配置”的精准博弈。

Part 2

竞争加剧下的市场打法:

流量、场景与品牌背书

在产品力之外,如何将“性价比”的逻辑传递到用户心智中,成为决定销量的另一关键。

8月的竞争中,几家厂商在营销策略上的差异同样值得关注。

◎比亚迪:品牌背书与用户心智

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为元UP即使减配也能获得市场认可提供了基础,即使301KM版本在配置上有调整,用户是通过价格去徐安额,通过品牌公信力来对冲产品减配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吉利:爆款效应与年轻化定位

吉利星愿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低价,更得益于精准的年轻化定位,星愿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大量采用“第一辆电动车”“年轻人第一台车”的话术,直击目标群体。

星愿在外观设计上明显偏时尚化,使得它在短视频与图片传播中自带流量。其销量的快速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以年轻消费者为核心的市场沟通方式。

◎上汽:跨市场的叠加打法

MG4的策略更为复杂,在传播中强调“欧洲冠军回归中国”,用全球化的产品背书提升认知度。

在营销场景中,上汽重点强调大空间与长续航优势,尤其在家庭用户与年轻家庭群体中形成切入,试图跨越单身年轻人和年轻家庭两个圈层,通过更大空间、更全功能来扩大潜在市场半径。

五菱缤果、宝骏悦也等产品并未直接参与到“6-7万元级”纯电SUV的正面冲突中,而是继续深耕微型车市场,维持5万元以下的主攻区间,为整个小型电动车市场提供了“价格锚点”,即在消费者认知中:5万元以下可以选择微型车,6-7万元则可以进入小型SUV。

这种价格梯度为整个细分市场的分层竞争提供了稳定框架。在这一轮竞争中,可以看出车企们不仅在价格和配置上“卷”,更在流量争夺和场景定义上进行差异化操作。

比亚迪依靠品牌,吉利依靠年轻化,MG依靠全球化,五菱则依靠“人民代步车”的心智定位,各自通过不同方式强化自身的竞争地位。

“加量不加价”是车企通过精准的配置取舍、差异化的市场沟通,以及品牌背书的方式,将有限的成本资源转化为用户最大化的感知价值,这种打法在短期内确实有效,但是确实是有点无趣了,消费者也慢慢养成了等等新车,多等等的习惯。

小结

小型电动车市场的“加量不加价”的竞争,表面上是消费者的胜利:更低的价格,更多的功能,更丰富的选择。但对车企而言,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硬仗。

供应链效率、规模优势和品牌公信力,吉利凭借星愿的爆款效应打开突破口,比亚迪依靠品牌与体系优势守住阵地,上汽则企图用 MG4 把战场规则彻底改写。五菱和宝骏继续固守低价区间,构建价格锚点。几种不同打法交织在一起,把 6-10 万元电动车市场推向白热化。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单车利润被压缩,产品周期缩短,用户对智能化和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接下来拼的,不只是定价,是一年内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取舍,这种小车的生命周期已经被打破了,考验的是车企研发速度、SKU调整能力,供应链是否能跟得上。以小型电动车的竞争,逐步会扩展到15万车型,决定大部分中国汽车产品的竞争模式。

来源:芝能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