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晚睡或者彻夜不眠,会持续拉高身体的炎症水平。肝细胞夜间需要时间自我修复,再生依赖的也是深度睡眠时段。熬夜会打乱肝脏的生物钟,影响胆汁分泌、葡萄糖代谢和毒素清除。
肝脏这块“沉默器官”,撑到最后才喊疼。一旦出了问题,往往已经走到了肝硬化、甚至肝癌的边缘。
很多人一听“肝病”,第一反应是喝酒喝出来的,觉得只要不碰酒,肝就安全。
现实却远比这复杂得多。
饮酒确实是肝病的帮凶,但真没排到第一。那些看似无害、甚至被日常生活默认的行为,才是更凶猛的“推手”。
真正排在第一的,很多人天天都在做,甚至还以为这是健康习惯。肝病,不是酒精一个人在作恶,而是多种因素一起“围殴”。
长期晚睡或者彻夜不眠,会持续拉高身体的炎症水平。肝细胞夜间需要时间自我修复,再生依赖的也是深度睡眠时段。熬夜会打乱肝脏的生物钟,影响胆汁分泌、葡萄糖代谢和毒素清除。
更关键的是,熬夜还会诱发胰岛素抵抗,让肝脏被迫处理更多脂肪,久而久之形成脂肪肝。一个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即使不喝酒、不乱吃,也可能在体检中被告知“转氨酶升高”“肝回声增强”。
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三点,是肝脏解毒、修复、合成蛋白质的高峰期。这段时间如果还在刷手机、打游戏、加班,肝脏只能硬撑。撑久了,撑不住。
甜食不是嘴馋那么简单。果葡糖浆、甜饮料、奶茶、蛋糕,这些高糖食品会迅速转化成脂肪,在肝脏中沉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激增,与精制糖的大量摄入密切相关。
尤其是含果糖的加工糖,代谢几乎全靠肝脏。长期过量摄入,肝细胞就像被糖浆糊住,逐渐变性、坏死。更糟的是,脂肪肝初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肝功能异常,已经是中度以上的脂肪肝了。
很多年轻人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说“我又不喝酒”,却不知道这杯奶茶含糖量可能比啤酒高几倍。糖,才是比酒更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的“慢性毒药”。
中医讲“怒伤肝”,不仅是情绪说法。现代研究发现,长期情绪压抑、焦虑、抑郁状态,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肝脏造成负担。应激激素水平持续升高,会抑制肝细胞再生,同时促进脂肪堆积和氧化应激反应。
简单说,长期不开心,肝细胞也会“抑郁”。尤其是那些表面笑嘻嘻,内心却常年积压情绪的人,肝的代谢功能往往出现异常。
临床中并不少见:有患者查出转氨酶升高,饮食、睡眠都正常,却长期处于家庭矛盾、工作压力、负面情绪中。这种“情绪性肝损伤”,比喝酒还难察觉。
很多人对保健品有一种天然信任感。觉得吃点护肝片、排毒丸、增强免疫的胶囊,是对身体的“投资”。但问题是,肝脏是代谢药物的主战场,任何未经临床验证的成分,都可能成为肝毒性物质。
尤其是一些标榜“纯天然”的中草药,含有黄樟素、雷公藤、马兜铃酸等成分,这些成分被反复证实具有肝毒性。短期或许无碍,长期服用,肝功能指标会悄悄出问题。
曾经有位患者服用某种“排毒养颜口服液”半年,每日一瓶,结果查出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飙升,停药后才慢慢恢复。保健品不是零风险的“营养补充”,用错了,它比处方药更狠。
酒精对肝的伤害无需赘述。乙醇在肝内代谢产生乙醛,是强致癌物,会直接损伤肝细胞。但多年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在下降,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药物性肝损伤却在上升。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哪怕是一周两次、每次两杯的常规饮酒,也足以让肝功能在几年内慢慢滑坡。特别是空腹饮酒、与药物同服、长期混饮,效果堪比“肝脏自残”。
但从临床观察来看,单纯靠酒精导致的肝硬化比例,在逐年下降。现在更常见的是“混合型”——既有饮酒,又有熬夜、肥胖、应激等多重因素叠加,肝脏根本没有缓冲的机会。
肝脏本身不会长胖,但它会被脂肪“包围”。尤其是腹型肥胖的人,肝周脂肪堆积严重,影响血液供应和代谢功能。内脏脂肪的毒性远高于皮下脂肪,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加速肝纤维化。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只是胖”,体检时肝功能还没异常,就掉以轻心。等出现肝区隐痛、食欲减退、乏力这些症状,往往已经是脂肪性肝炎,甚至早期肝硬化。
减重不是为了好看,是在给肝脏“减压”。哪怕只是减少5%体重,对改善肝脂肪含量和肝酶水平都有显著效果。
很多人服药习惯随意,比如感冒吃点退烧药、头疼来片止痛片、睡不好就服点安眠药,从不看说明书,也不管有没有肝毒性。肝脏负责解毒,你吃的每一颗对乙酰氨基酚、苯巴比妥,都可能在它那里留下“伤痕”。
尤其是复方制剂,含有多种成分,叠加使用时风险更高。曾有研究指出,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人群中,肝损伤发生率显著上升,且一旦超过剂量,容易出现急性肝衰竭。
不是说不能用药,而是要尊重说明书、尊重医生。肝脏是沉默的器官,它不喊疼,但不代表它没在受苦。
久坐、缺乏运动,直接导致基础代谢下降,肝脏的脂肪氧化能力也随之减弱。研究发现,每周运动少于两次的人,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是活跃人群的2倍以上。
肝脏喜欢“动”,动起来的身体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脂肪代谢、减少肝内脂质沉积。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让肝酶水平明显改善。
不是非得跑马拉松。只要不是天天窝在沙发上,肝脏就有希望喘口气。
肝病不是一天形成的,恶化也不是某次暴饮暴食的结果。它更像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微小错误”的叠加。你以为无所谓的熬夜、你觉得能补回来的饮酒、你没当回事的甜食、你自以为健康的保健品,都可能在悄悄“谋杀”肝脏。
最致命的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一直在做,还以为那是没问题。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徐红,陈思,李海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40(1):45-49.
[2]王珊珊,杜娟,刘颖.中药相关肝损伤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3,29(4):50-54.
[3]宋立军,刘晓峰.睡眠对肝脏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930-934.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