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栏语:在我的人生规划中,曾经有过当老师的梦想。哪知,梦碎“文革”,理想落空。好在,退休五年后,终于迎来了机会,参加中宣部的“千人计划”支教活动,终于圆梦讲台。从今日起,本媒体开辟“讲台圆梦”专栏,讲述作者在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学院任教期间的轶闻趣事,敬请关
【藏在照片里的记忆《讲台圆梦》(上·节选)①】
2025年8月30日,阴,星期六
开栏语:在我的人生规划中,曾经有过当老师的梦想。哪知,梦碎“文革”,理想落空。好在,退休五年后,终于迎来了机会,参加中宣部的“千人计划”支教活动,终于圆梦讲台。从今日起,本媒体开辟“讲台圆梦”专栏,讲述作者在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学院任教期间的轶闻趣事,敬请关注!
人生中能当一名老师,是我心中不灭的神往。
在我的认知里,“老师是用生命影响有生命的人,老师是每个人生命中除了父母之外影响力最大的那个人!”老师的神圣已经写进了我的心灵深处。
一生中不知多少次梦见自己走上讲台,又有多少次从梦中惊醒而未当上老师的阵阵伤感。
我打小立下志愿,初中毕业后直接报考师范专业学校,毕业后从教吃“皇粮”,让鲜艳的师范毕业证书成为我毕生的“通行证”。
把“当老师”作为人生规划的永恒追求,总让人感到特别温暖又有力量。这份念想就像心里的小灯塔,不管遇到多少岔路或迷茫,只要一想到未来能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能陪伴学生慢慢成长,就会格外笃定。让这份梦想变成实实在在的日常,想想都觉得很有盼头。
就在我信心满满,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计划三年后报考我所在地的湖北咸丰师范学校,快要临门一脚时,“文革”开始了,从教吃“皇粮”的梦想被砸得粉碎。
随后40多年的工作中,我无时无刻都在梦想着三尺讲台。有朝一日,如果我能成为一名老师,该是多么的幸福呀!
登上讲台,把青春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成为我一直为此追求不懈的目标。一直到年届六旬办完退休手续的那一刻,事事都觉得“功德圆满”,唯一留下的遗憾就是始终没有机会走上讲台,圆梦人民老师。
就在我退休5年后,机会终于来了!
2016年6月29日晚餐后,我突然接到原工作单位——湖北恩施日报社办公室主任小牟电话,转达报社党委会意见,拟让我参加中宣部的“千人计划”支教活动,为单位顶替任务,到湖北民族大学任教。
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打小的梦想就要圆梦此时;而忐忑的是,能否承担这一政治任务,尤其是身体有恙,吃得消吗?
那个时候,我患慢性胃炎已经两年多了,加之腰痛长达半年之久,且一直没有查出病因。想着想着,我犹豫了。
去,是好事,可以圆人生“从教”梦想;不去,时年已66岁,再没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了。
接到小牟电话后,我考虑了20多分钟,很不情愿地回复了自己的想法,“感谢组织上的信任,我放弃这次机会。”我在电话里还请小牟转达我对社领导的信任表示感谢。
放下电话后,心里好像被塞进了一团什么东西一样,说不上是可惜,还是懊恼,感觉到空落落的,特别不是滋味。我真舍不得放弃这次圆梦讲台的机会,但身体不允许,又有什么办法呢?
接到电话后,我把单位要我参加“千人计划”的事,第一时间告诉妻子,但没有告诉孩子。
妻子,每当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她都会竭尽全力地支持我;而孩子,出于对父母孝敬角度考虑,他们是不会支持我再去拼搏的。
过去,妻子对我的支持可以历数无次:1984年,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我毅然报名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如愿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1982年,我参加“国家干部自然减员增员”考试,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妻子毅然承担起全部家务,让我静下心来复习备考。我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最终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国家干部序列;1996年,45岁的我,向第二文凭发起冲刺时,妻子又腾出时间来让我安心复习参加当年的高考,且顺利通过考试进入湖北民族大学学习,四年后获得人生中的第二个大学文凭……
想着这些,我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妻子知道我的想法,没加任何考虑就说:“你自己决定,只要身体吃得消,就去任教。”
此时,外孙女刚好三岁,是需要人搭把力的时候。而通情达理的妻子表态,让我鼓起了勇气。
这一夜,与其说是睡觉,倒不如说是内心深处一次又一次地在挣扎。
好不容易熬到天明,我看了看时间,四点多钟已天亮的北京,而我的老家恩施说不定许多人还在梦香里。
我拿起电话,又放下电话;放下电话,又拿起电话,就这样心神不定地在6点钟左右,我鼓起勇气拨通了办公室主任小牟的电话:“小牟,为单位顶替任务到湖北民族大学任教的事,不知你跟单位主要领导回复了‘我放弃’的意见没有?”
小牟说:“还没有告诉社领导,怎么哪?”
我就说:“昨晚我考虑了一个晚上,还是决定参加这次‘千人计划’支教活动!”
就这样,通过电话,把头天晚上“不同意参加‘千人计划’活动”的想法,自我否决了。
此刻,我浑身感觉到无比舒爽,终于实现了人生从教的梦想。
△2017年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行文的"千人计划"支教活动文件,作者继续承担了这一支教任务。
△2016年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行文,包括《湖北日报》在内的18名编辑记者参加“千人计划”活动。
根据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千人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每届为期一年,高校和新闻单位互聘交流人员应具备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要求,我的技术职称是教授级高级记者,而作为已退休的人员参与此次互聘交流活动,则是在恩施日报社从在职编辑记者选拔中没有合适人选时,而作为特例考虑参加“千人计划”活动的。
随后,我作为湖北省唯一一位市州报新闻单位记者编辑参加“千人计划”支教活动的参与者,赫然于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红头文件的名单中,成为包括《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单位首批18名编辑记者中的一位。
接受“千人计划”支教任务,到高校任教,圆梦讲台,虽来得迟了一点,但也不负一生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终生守望。
少年梦想晚年追呀!这哪是“迟到”的追光,分明是给人生添了一段超浪漫的“返场剧情”。年轻时或许被生活推着走,可到老了还能捡起当年的念想,这份勇气比少年时的冲动更珍贵,这样的晚年生活不是更有滋味,不也风光无限吗……(胡仁钧文/图,欢迎转发)【待续:《讲台圆梦》(上·节选)②一路欢笑一路歌,如春风般的徜徉和激情都揉进了一路向前的轻松里】
来源:陶钧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