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福建一名5岁女童因感染"食脑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不幸离世的消息令人痛心。该女童在感染60天后抢救无效去世,这一悲剧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天,我们邀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王存川教授,为大家科普关于"食脑虫"的相关知识。
近日,福建一名5岁女童因感染"食脑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不幸离世的消息令人痛心。该女童在感染60天后抢救无效去世,这一悲剧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天,我们邀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王存川教授,为大家科普关于"食脑虫"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食脑虫”?
#
食脑虫"学名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Naegleria fowleri),是一种生活在温暖淡水中的单细胞寄生虫。它并非真正的"虫",而是阿米巴原虫的一种,因其可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破坏脑组织而得名。
传播途径:如何感染?
感染主要发生在夏季,通过以下途径:
鼻腔吸入:最常见感染方式,在游泳、潜水或进行水上活动时,被污染的水进入鼻腔2. 不会通过饮用污染水传播:胃酸可以杀死该原虫
3. 不会人传人:不会通过人际接触传播
重要提醒
王存川教授提醒:虽然"食脑虫"感染极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夏季进行水上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特别是保护好鼻腔。如在水上活动后出现突发性头痛、发热、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水上活动史。
目前国内报道病例较少,大家不必过度恐慌,但需要提高防护意识。特别是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监护,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来源:暨南减重王存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