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作为唐朝皇后,拥有卓越的治国才能,却甘愿隐于幕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3 05:59 2

摘要:她曾是一名孤儿,却最终成为了唐朝的皇后!她拥有卓越的治国才能,却甘愿隐于丈夫的光辉之下!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长孙皇后,正是她的温柔力量支撑了大唐的盛世。

她曾是一名孤儿,却最终成为了唐朝的皇后!她拥有卓越的治国才能,却甘愿隐于丈夫的光辉之下!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长孙皇后,正是她的温柔力量支撑了大唐的盛世。

本文讲述的是唐朝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这位古代贤后与许多在权力中心发声的女性不同,她明明具备治国的能力,却选择在丈夫身后默默支持。(与前面提到的那些女性政治家不同,许多之所以能发挥政治才能,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年幼或无能,无法独立支撑朝政。)

长孙皇后,小名观音婢,出生于隋朝,公元601年。她出自名门望族,家族在北魏、北周和隋朝时期均有显赫地位,属于皇族后裔。她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曾以一箭双雕震慑突厥,而她的母亲高氏则是北齐皇族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晟不仅武艺高强,智谋过人,还在隋朝的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代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长孙皇后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文化素养深厚。她性格温柔恭顺,端庄大气。

然而,这样的美好时光只持续了八年。就在她八岁那年,家族遭遇巨变——父亲去世。异母兄长将她、母亲和哥哥长孙无忌赶出家门。"那时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寄居在舅父高士廉家,"晚年的长孙皇后曾对宫人回忆。"我常在月下缝补旧衣,看表兄们读书习武。"这段寄人篱下的岁月锻造了她超越年龄的坚韧。幸运的是,父亲去世前已将女儿许配给当时唐国公李渊的儿子李世民。长孙氏在十三岁时与李世民成婚。

然而,这段新婚生活也无法逃脱隋末乱世的动荡。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当时年仅17岁的李世民率军西进,年轻的夫妻被迫分离。留守晋阳的长孙氏并没有闲着,她白天安抚将士家眷,夜晚在烛光下研读《汉书》。当李世民带着虎牢关大捷的消息归来时,发现妻子竟能与他纵论楚汉争霸的战略得失。

随着唐朝的建立,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但李世民因战功赫赫,麾下人才众多,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构成巨大威胁,双方形成两大政治集团,矛盾不断加剧。李建成曾请李世民赴宴,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险些丧命。后来,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联合后宫嫔妃,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导致李渊对李世民产生猜忌,削弱了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地位。面对兄弟的步步紧逼,李世民意识到必须有所行动,否则将陷入绝境,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开始酝酿。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长孙氏始终陪伴在李世民身边。她深知局势的危险,却从未退缩,反而未雨绸缪,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她不仅在幕后为李世民筹划策略,还亲自与朝中重臣交涉,争取支持。长孙皇后的外交手腕和深思熟虑的计谋,为李世民赢得了关键的政治盟友。此时,突厥来犯,李元吉将率兵出征,李世民在为李元吉饯行时,李建成却密谋对他动手。提前得知这一切的李世民,在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谋士及尉迟恭等将领的支持下,决定先发制人。公元626年六月初三的深夜,秦王府灯火通明。即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凝视着地图,突然转身握住妻子的手,“若事败……”长孙氏反手将匕首压在他掌心,“殿下若有不测,妾当血溅玄武门!”她的坚定和支持给予了李世民莫大的勇气和决心。

次日拂晓,她亲自为八百死士披甲,在晨雾中目送丈夫奔赴生死之地。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当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归来时,浑身浴血的李世民第一句话是:“王妃安否?”此时的长孙氏正带着女眷镇守秦王府,她命人敞开府门,亲自执剑立于阶前。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用凛然气势震慑了所有企图趁乱劫掠的暴徒。在这场决定大唐命运的政变中,长孙氏亲自激励将士,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为李世民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氏被册立为皇后。从此,她以皇后的身份辅佐李世民治理国家。虽为皇后,她生活简朴,从不铺张浪费,以身作则,为后宫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她的管理下,后宫秩序井然,嫔妃之间相处和睦。长孙皇后不仅关心后宫事务,还十分关注国家大事。她常常与李世民探讨治国之道,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敬重有加,也常常听取她的意见。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后怒气冲冲地说:“我一定要杀了那个魏征,他总是当众顶撞我,让我下不来台!”长孙皇后听后,并没有直接为魏征求情,而是回到后宫,穿上皇后的朝服,向唐太宗行大礼。唐太宗惊讶地问她为何如此,长孙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臣子才会正直。如今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正是因为陛下您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啊!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呢?”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怒气顿时消散。从此,他更加敬重魏征,也更加重视长孙皇后的意见。

长孙皇后这个充满智慧的举动,成就了贞观朝"君明臣直"的政治生态。

除此之外,她还忧心于百姓生活。有一年,天下大旱,百姓生活困苦。长孙皇后得知后,亲自带领后宫嫔妃举行祈雨仪式,祈求上天降雨。同时,她还建议唐太宗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唐太宗采纳了她的建议,使得许多百姓得以度过难关。更让人钦佩的是,她在教育方面也有远见,她大力支持唐太宗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这大致就是研读《汉书》和《后汉书》的益处了,东汉邓绥皇后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倡导男女同校学习。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她还编撰《女则》三十卷,确立唐代后妃教育体系;推动设立弘文馆,开创宫廷学术机构先河;建议修订《氏族志》,打破门阀政治的桎梏。这些举措如同精密齿轮,推动着贞观治世的运转。后来,当李世民将《女则》示于群臣时,房玄龄叹道:“皇后治国,胜我等十倍。”

更可贵的是,她从不主动干预朝政。她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而非为了个人私利。她的兄长长孙无忌官至宰相,她却屡次劝谏:“妾家族已蒙殊荣,恐成汉朝吕、霍之祸。”面对家族权势,她展现出惊人的清醒。

然而,天妒英才,长孙皇后的生命却如流星般短暂。公元636年的盛夏,长安城笼罩在令人窒息的酷热中。36岁的长孙皇后躺在立政殿的病榻上,最后一次握住李世民颤抖的双手。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此刻如同无助的孩童般泪流满面。皇后用尽最后的力气摘下腰间玉带:“妾身走后,陛下当以万民为念……”话音未落,玉带坠地,碎玉迸溅的脆响穿透了千年时空。

长孙皇后逝后,李世民在宫中建层观以望昭陵。魏征故意问:“臣以为陛下在望献陵(李渊陵)。”皇帝潸然泪下。这个细节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贞观之治最耀眼的星光,永远定格在636年的夏天。三百年后,白居易在《七德舞》中写道:“长孙病重劝薄葬,更请圣主念苍生。”当我们翻开《贞观政要》,在129处“太宗谓侍臣曰”的记录中,总能窥见那个永远缺席的身影——正是这位早逝的皇后,用智慧与德行塑造了盛世君王的灵魂。

来源:厚德益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