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复利行为,就在于学会如何阅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0:18 2

摘要:在这个AI无处不在、信息随手可得的时代,面对每天海量的信息流与数据洪水,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长、能否独立思考的,恰恰是“如何阅读”的能力。

当立秋换下了炎炎的烈日,北大燕园也在本周迎来了“新人”——2025级本科新同学!

在这个AI无处不在、信息随手可得的时代,面对每天海量的信息流与数据洪水,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长、能否独立思考的,恰恰是“如何阅读”的能力

新学期、新生活,无论你未来选择哪一条道路,学会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与批判性阅读,都是一项让每个人受益终身的本领。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书友,相信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和启发(文末扫码享购书优惠)。

1

我的阅读史(第二版)

洪子诚 著

本书是洪子诚先生“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他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叙述与反思。在这本书里,洪先生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体验、情感流脉、理性思考和时代细节之间,展示了自己阅读积淀、审美品味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饱含个性的“个人精神史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鲜活补充和生动阐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正如作者所言:“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除此之外,我想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有一种平和的,放松的,不预设过多功利目标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候会带给你意料不到的发现和心境。”此次新版,书中文章有所增,有所删,体现了作者近几年来的又一种思路和状态。

2

读书的风景:

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订版)

陈平原 著

本书是陈平原教授写给大学生及研究生的读书治学指南。书中展示的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在这“风景”里既有学识,又有趣味;既有“关键问题”,又有各种“八卦”,更有作者的治学经验。对学生而言,书中暗含治学门径;对“普通读者”而言,书中描述的人与事都是一种“风景”。至于诸君瞥过一眼之后,是否愿意深入堂奥,那得看各人的机缘。

3

阅读的力量:

从苏格拉底到推特

[英] 弗兰克·富里迪 著

徐弢、李思凡 译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广泛借鉴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乃至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数百位西方思想家有关阅读(reading)和读写能力(literacy)的经典论述,系统地考察了阅读人群的历史变迁,阅读对不同文化处境中的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技术变革对阅读之地位和读写能力之意义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他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当下,针对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真正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对各种贬低阅读和读写能力的倾向及试图回归口传文化时代的幻想加以有力驳斥,对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和工具主义的读写能力观予以深刻批判,进而主张重建一种“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拥有改造人类意识和世界的伟大力量”的阅读文化。

4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陈平原 主编

从ChatGPT横空出世到Deepseek震惊全球,短短几年间,人工智能从一个高深的专业领域,变成一个狂欢的全民话题。受其深刻影响。作为大学教授,尤其是人文学者,对此自然格外敏感。世界史上,每次特别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伴随一定的价值重组、社会动荡 ,以及知识结构的变迁。这回自然也不例外。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组织专家团队,畅谈“AI时代的文学教育”,内容包括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文学教育的宗旨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论文要求与学术伦理等的重新思考。

5

无用才读书

梁小民 著

本书是书痴梁小民先生近年为大众媒体写的书评文章合集。通篇围绕读书有什么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有何收益,读哪些书能达到这种目的阐发卓见。作者以为,这些问题搞清楚了,读书才有内在的动力;当读书真正出于自觉而非赶时髦或被逼迫,才有真正的全民读书热。作者最喜欢的状态是作为无用之人读无用之书,完全从兴趣出发,没有任何目的,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犹如喝一杯茶或品一杯酒。这也正是这本书题目的来由。

6

跟着名家读经典

(共12册)

这是一套名家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的普及读物,详细解读了古今中外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其经典作品,作者均为专力于文学研究与欣赏的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萧乾、程千帆、周汝昌、叶嘉莹、袁行霈、吴小如、余光中、谢冕、陈思和等。每册图书中所辑篇目,都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曾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赏析文章,有的甚至是相关作者的成名作或者代表作,能够引导读者从更宽泛的背景、更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名篇、感受名篇魅力,是一套很好的了解、欣赏文学经典的普及读物。

7

徐贲作品集(共4册)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经典之外的阅读》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徐贲 著

人文教育不是知识的生硬灌输,而是培养思辨力。这套书就深刻贯彻了这个理念。书中通过导读经典的形式,直击当下社会痛点,让经典变成我们思考的得力工具。

经典选取的范围从古希腊至20世纪,不搞复杂的文本细读,而是提取对当代生活有启发的要点,探讨的话题涉及人的尊严、记忆、良心等,让我们轻松汲取前人的智慧。整套书共4本,前两本帮我们从前人智慧中学会独立思考,后两本则探讨在新趋势下如何避免被“物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8

北大教授茶座(第2辑)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组编

宁琦 主编

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学们和名师大家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同学们可以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成长与责任担当。本书是第2辑,共选取了人文、社科、理工类等不同学科老师的12篇活动整理稿,主题丰富多样,有科研学习的实用方法,更有人生态度与悟道真知。老师们倾情相授,愿为求索者在前行的道路上燃起一盏盏指路之灯。本书适合各类人群阅读,尤其是追求思想进步、期待在师生对话中获得成长动力的学生。

9

北大教授茶座(第3辑)

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学们和名师大家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同学们可以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成长与责任担当。本书是第3辑,共选取了人文、社科、理工类等不同学科老师(吕植、孙玉文、唐士其、朱松纯、段慧玲、李彦、潘维、孙来斌、王世强、曹文轩、车浩、王跃生、燕继荣、张海霞)的14篇活动整理稿,主题丰富多样,有科研学习的实用方法,更有人生态度与悟道真知。老师们倾情相授,愿为求索者在前行的道路上燃起一盏盏指路之灯。本书适合各类人群阅读,尤其是追求思想进步、期待在师生对话中获得成长动力的学生。

10

北大公开课:

北大才斋讲堂精华集

王博 主编

本书是从已出版的《北大才斋讲堂》系列学术演讲(第一辑至第三辑)的内容中精选而成的。主讲人分别是:楼宇烈、厉以宁、叶朗、陆俭明、陈平原、高松、王博、许智宏、柯杨、吴志攀等。本书集主讲人多年的学术研究心得,真知灼见频现,高瞻远瞩,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合集内容既有中国文化的精神、美学的基本理论、中国哲学的生活之道、理想的文学教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思考,也有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改革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建设、医疗体系与医患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深入探讨,还有磁性分子的奥秘、植物多样性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科学技术方面的前沿进展,是“才斋讲堂”的精华和缩影。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你的“阅读习惯”变化了吗?

坚持阅读对你的人生有何影响?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和读书的故事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

这份书单中的好书一本!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再打8折,低至5折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市场运营中心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