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与广西的区划调整,广西的6个县,为何分给了贵州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02:23 2

摘要:广西和贵州,这俩地方的省界,说起来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定下来的。可谁会想到,这里头还有清朝土司、改土归流这一摊事?省界不是画出来的,是一步步闹腾出来的。有时候,是因为地理,有时候,是人心和权力。咱们中国,西南一角,山水切割得狠,不说广西和贵州,哪怕是一县一村,风

广西和贵州,这俩地方的省界,说起来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定下来的。可谁会想到,这里头还有清朝土司、改土归流这一摊事?省界不是画出来的,是一步步闹腾出来的。有时候,是因为地理,有时候,是人心和权力。咱们中国,西南一角,山水切割得狠,不说广西和贵州,哪怕是一县一村,风俗都能差出好几层。但这六个县怎么就从广西跑到贵州去了?背后故事,不说不知道,一说还挺曲折。

说起广西,大家老觉着是水果、壮乡、南宁的小吃摊,热闹着不可开交。可时间往回翻,最早也就是一个省。后来叫僮族自治区,最后才是壮族自治区。人口倒是扎扎实实——五千来万,搁在中国面积这么大人口这么多的省里,算得上“不多不少刚刚好”。经济上要说不像广东东南沿海富得流油,但连着贵州、湖南,地理位置也不差,便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那条线,也风生水起。其实啊,广西不仅是民族自治,还是水果大省,甘蔗、荔枝、百香果,随便找个摊贩都能聊出半把广西水果经。

再看贵州,一山连着一山,被称作“八山一水一分田”。靠着南边的几个自治州,和广西那些地级市是一墙之隔。省界,这东西你今天觉得理所当然,可其实是一步步争出来的。尤其清朝那会儿,西南地方山高水长,走三里路能遇仨口音。县城、乡镇之间的划分,真跟如今不一样。

但是,真正影响这些地方归属的,不是大地图上的一条黑线,而是一群叫“土司”的老爷们。当年从云南、四川、贵州一直到广西、湖南,土司势力就是地方话事人。朝廷管不太上,只能给点名头,让土司们自己折腾,安抚为主,册封为辅。别看有时候还给他们爵位和俸禄,实际上谁也不敢过多伸手。土司们,不说是小王国也差不多:地盘、百姓、矿藏,哪家朝廷官员敢斗胆实地查账?没门。

历史上土司对朝廷也不是全无用处,毕竟关键时刻能拉出去打一仗。明朝就曾经叫上西南土司兵,上江浙去剿倭寇,狼兵凶猛得整个日本溃不成军。可这局面好得有限,土司的独立性极强,有错不改,有事就联合闹事。比如明朝播州土司闹大了,拖得朝廷筋疲力尽。清朝刚刚统一,大伙儿还在喘气的时候,也被土司这些老油条折腾得够呛。

其实西南土司的根本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朝廷想收归土地、矿产、人口归己,却又没能力真的一锅端,只能等良臣勇将蹲点磨合。明清两代对于这些半割据的土司,反复安抚、反复册封,地方实力依旧坚固。直到雍正朝,才真的产生了一股要“改土归流”的劲头。

雍正,不爱走寻常路,这皇帝脾气可够直。遇到鄂尔泰这么个狠人——云南、贵州、广西一线老资格总督。鄂尔泰看得深,早就琢磨该怎么把这些土司地收回来。说实话,他的那两篇奏疏,意思很明白:土司虽说给朝廷缴点贡,实际上老百姓和地盘全在人家手里,形同边害。鄂尔泰一手萝卜一手大棒,递温情也下铁腕,软硬兼施,谁顺从就赏谁抵抗就打。

说到这贵桂两省的省界调整,还真不是简单一刀切。不少人以为改土归流就是直接派官员管,实际上土司地盘分布太复杂,一地之内能交错好几个势力。尤其广西北边濒临贵州,这片地“谁都想要,谁都管理不顺”,光靠地图指指就定不来。鄂尔泰干脆建议把荔波县和红水河、南盘江一带划归贵州,这一块地可不小:十多个村寨、丛林、丘陵,民风极近广西,实际却划到贵州收归版图。

雍正个性,不拖泥带水,一拍板就批了鄂尔泰的建议。之后,贵州就在这块新拿到的地盘上,设州、改州、撤州,永丰、贞丰,折腾了一轮,到民国还分出罗甸、紫云、关岭、望谟、贞丰,再加荔波,六个县一排摆开,对于老广西人来讲,还是原口音、原风俗,骨子里广西味道不褪色。你现在去这些地走一圈,乡音里还是藏着点“广西腔”,风俗、作法,也和隔壁广西乡邻隔不过去。

鄂尔泰的工作,雍正看在眼里,真心满意。这位皇帝夸起人来也有点话痨劲,奏章里一连夸鄂尔泰好几句,说他“妙不可言”“实慰朕怀”——说来说去不外乎是满意,放心,佩服。鄂尔泰也没有辜负皇帝,好好干到乾隆,依旧是“心腹重臣”那一号。

这些区划边界变动,即便到了今天,仍旧能在风俗口音上找到蛛丝马迹。这就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哪怕行政变了,血脉和传承还在。你要说省界划分彻底改变了生活吗?或许是,或许不是,谁也说不太清。或许一条界线能左右地方归属,但一条血脉,却延续在乡音、习俗里头,不因纸面考核而消失。

就像那句老话:地界能分,心界难合。那些年清廷和土司的拉锯,变成今日两省的经纬,也许将来还会再有变化。故事还长,咱们下回慢慢聊。

来源:林中悠闲数星的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