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学章:中国的有情人,还是过七夕节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6:03 2

摘要:如今满大街的玫瑰和巧克力,都快把二月十四号,腌成咸菜缸了,那些个西装革履的小年轻,举着"I ❤️ U"的气球,活像群被西方情人节洗了脑的提线木偶。要我说,咱中国有情人就该过七夕,别整那些洋玩意儿,省得让人觉得咱骨头软,连祖宗留下的节令都守不住。

中国的有情人,还是过七夕节好

文/严学章

如今满大街的玫瑰和巧克力,都快把二月十四号,腌成咸菜缸了,那些个西装革履的小年轻,举着"I ❤️ U"的气球,活像群被西方情人节洗了脑的提线木偶。要我说,咱中国有情人就该过七夕,别整那些洋玩意儿,省得让人觉得咱骨头软,连祖宗留下的节令都守不住。

洋节是裹着糖衣的炮弹

西方的情人节像块德芙巧克力,外头裹着金箔纸,里头全是工业糖精。商场里循环播放的,《My Heart Will Go On》,能把人耳朵磨出茧子,花店老板把玫瑰捆成捆卖,活像菜市场捆大葱。更可笑的是有些愣头青,非说情人节得送999朵玫瑰,才显真心——您当是批发市场进货呢?这哪是过节,分明是商家和资本家合伙给年轻人上套,把爱情明码标价,把浪漫拆成零碎。

再说那圣诞节,满街的塑料圣诞树闪得人眼晕,商场里戴红帽子的"圣诞老人,操着东北口音吆喝:"进店消费送苹果啦!"这场景活像把东北大炕搬进了教堂。有些小情侣,非说平安夜得吃苹果保平安,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岁岁平安"是吃饺子,哪轮得到洋苹果逞威风?这哪是过节,分明是文化水土不服闹的笑话。

七夕才是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咱老祖宗的七夕节,那才是真把浪漫刻进DNA里。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就盼着这一天见个面,这可比西方那些动不动就私奔的神仙,靠谱多了。姑娘们在这天对着月亮穿针引线,不是比谁手快,是比谁心诚——这针脚里缝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盼头,比送玫瑰实在多了。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在七夕这晚摆上瓜果,说能听见牛郎织女说悄悄话。我那时候真趴在葡萄架下听过,结果被蚊子咬了一身包。现在想想,这哪是迷信?分明是咱中国人对忠贞爱情的朴素向往。您看那喜鹊搭的桥,多像咱老百姓过日子的劲头——再难也要把日子过成桥,连通两岸的心。

文化自信得从过节开始

现在有些年轻人,过个洋节比过春节还上心。二月十四号,非要去西餐厅吃牛排,结果排了俩小时队,吃到的还是预制菜。要我说,真要浪漫,不如七夕这晚带着对象,去河边放河灯,看星星点点的灯火,顺水流走,比那蜡烛摆的心形强多了。或者俩人包顿饺子,你擀皮我包馅,这日子才叫踏实。

咱中国五千年文明,光是爱情传说就够出一套系列剧:白蛇传的断桥相遇,梁祝的化蝶双飞,孟姜女的哭倒长城。这些故事里的情义,哪个不比西方那些王子公主的童话厚重?过七夕不是守旧,是把老祖宗的智慧揣在心里,让爱情沾点地气,别总飘在云端。

别让洋节成了文化遮羞布

有些商家总爱说"过洋节是时尚",可时尚这玩意儿,就像秋天的枫叶,今天红明天就落。咱老祖宗的节日是常青树,春有花朝秋有月,夏有端午冬有年。过七夕不是排斥外来文化,是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就像吃饺子,您非说披萨好吃,可咱的胃,早就适应了面皮裹肉馅的温暖。

那些个举着气球过情人节的小年轻,等年纪大了才会明白:最动人的情话,不是"I ❤️ U",是"回家吃饭";最浪漫的仪式,不是送花,是生病时的一碗热粥。这些个温情,咱老祖宗早就在七夕这天教过我们了。

中国的有情人啊,还是过七夕节好。别让洋节的喧嚣盖过了银河的私语,别让玫瑰的刺扎疼了老祖宗的心。这天的月亮最圆,这天的鹊桥最稳,这天的情话最真。等您七老八十了,坐在摇椅上跟孙子孙女,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才叫真正的浪漫呢。

末了,我突发奇想,螃蟹家族过七夕节吗?于是,就弄了首

七夕蟹会》的小诗:

在七夕的幽梦之畔,

荷香织就缥缈的罗衫。

月光洒下银色的丝线,

缝补着银河的裂隙与孤单。

两只蟹,自淤泥中蹒跚而来,

甲壳上镌刻岁月的斑斑。

它们不是牛郎织女的转世,

却带着尘世里独有的憨顽。

蟹眼闪烁如微弱的星焰,

在暗夜中探寻着爱的箴言。

双螯轻碰,似在诉说衷肠,

那声音,被荷风悄悄传远。

荷叶是它们的鹊桥,

在风中摇曳着温柔的弧线。

它们沿着叶脉缓缓前行,

每一步,都踏响爱的诗篇。

水中的月影被搅成碎片,

却拼凑出更美的梦幻。

蟹们在这光影中徘徊,

仿佛置身于仙境的边缘。

牛郎织女的故事太过遥远,

而它们的相会如此真实可感。

没有仙乐飘飘的浪漫,

却有相濡以沫的温暖。

当晨曦轻吻荷塘的眉眼,

蟹们相携躲进泥的港湾。

它们的爱,无需世人点赞,

在这七夕的荷香里,自成圆满。

2025年8月29日于汉海堂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