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课表排得密密麻麻,作业堆成小山,班主任日志还空着一大片;下班刚想喘口气,家长群里消息又闪烁不停;明明想好好备一堂课,却总是被各种会议、表格、检查打断……很多老师都说,这份工作干久了,就像被困在同一个轨道里:不敢停,不敢病,不敢说“我不行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课表排得密密麻麻,作业堆成小山,班主任日志还空着一大片;
下班刚想喘口气,家长群里消息又闪烁不停;
明明想好好备一堂课,却总是被各种会议、表格、检查打断……
很多老师都说,这份工作干久了,就像被困在同一个轨道里:
不敢停,不敢病,不敢说“我不行了”。
直到去年秋天,我在一本旧教案里翻到从前学生写给我的一张字条:
“老师,你那天讲的故事,我到现在还记得。”
突然之间,像是被什么轻轻敲了一下。
我问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只剩疲惫,却忘记当初为什么站上讲台?
我的朋友李静,教书第十三年。
她是大家眼中的“骨干教师”——带重点班、评优、赛课从不落下。
可只有我知道,有段时间她每天靠咖啡强撑精神,夜里失眠,情绪也越来越差。
她说最难受的不是累,而是那种“停不下来”的焦虑:
明明喉咙已经哑了,还得连续讲满两节晚自习;
明明孩子发烧在医院,却因为调不开课,只能让老人先去照顾。
她说:“我好像被‘老师’这两个字绑住了,做不了自己,也做不好妈妈。”
直到一次体检,报告上亮起三盏红灯。
她才终于肯承认:我不是超人,我也会垮。
她请了一个月假。
起初很忐忑,总觉得“学校没我不行”“班级会乱”。
可等她真正停下来才发现:
课有人代,事有人顶,地球照转——而她却很久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陪孩子聊一次天了。
她变了:
不再抢每一分钟“高效利用”,而是留给学生也留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
不再苛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进步,而是接受教育有时是“播种”,不一定马上开花。
她说:“教书是我的工作,但不是我生命的全部。老师也得先做‘人’,再做‘燃灯者’。”
很多人把老师捧上神坛,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可老师不是殉道者,我们只是一群选择了教育事业的普通人。
会累,会委屈,会想放假;
也想陪家人、也想逛街喝茶、也想周末关掉手机睡到自然醒。
这并没有错。
老师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不在于牺牲,而在于:
我们在陪伴另一个生命成长——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榨干自己、耗尽所有。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正在一点点被掏空,
或许可以试着做这些小事:
• 每天留出10分钟,不做事,只发呆
在课间锁上办公室的门,或者去操场走一圈。
你不是机器,不需要永远高效运转。
• 降低一点期待
不是每节课都要完美,不是每个学生都要改变。
尽力,但不强求。老师也只是一个人。
• 勇敢说“不”
不是你的分工、超出能力的要求、不合理的任务,你可以拒绝。
这不是任性,是自我保护。
• 找回一点“生活”
放学后,读一本喜欢的书,看一集电视剧,陪孩子玩游戏。
你是老师,但你也是你自己。
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句话:
“教师是一个职业,但教育不是。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彼此滋润的生命活动。”
老师不意味着无限透支。
我们负责启发思维、传递知识、陪伴成长——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自己仍然是一个完整、真实、有能量的人。
愿你站在讲台上,依然眼里有光;
愿你在教书的日子里,也能好好照顾自己。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