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网上流传的说法五花八门,有的说花生会产生黄曲霉素,吃了容易得肝癌;也有的说花生含有致癌物,不宜多吃。
在医院的肿瘤门诊,经常有患者满脸焦虑地问:“医生,我听说花生致癌,是不是真的?”
这个问题,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网上流传的说法五花八门,有的说花生会产生黄曲霉素,吃了容易得肝癌;也有的说花生含有致癌物,不宜多吃。
但另一头,一些营养学家却大力推荐花生,说它富含优质脂肪、蛋白质和抗氧化物质,是“长寿豆”。
一边是“致癌说”,一边是“健康食”,到底谁在“说真话”?花生和癌症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今天,就让我们从多个角度,一起把这个话题翻个底朝天。
花生本身并不“有毒”,问题出在储存不当时容易滋生黄曲霉素。这是一种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但它不是花生天然的成分,而是霉变后的产物。
黄曲霉素主要危害肝脏,与肝癌的发生有较强关联。它的毒性之强,即便微量长期摄入,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这里的重点是“霉变”和“长期”。
吃了发霉的花生,不等于吃了花生就会得癌。在现代食品安全监管下,正规渠道的花生制品,黄曲霉素的含量都受到严格控制。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潮湿储存”“裸露售卖”“异味明显”的劣质花生,而不是花生本身。
如果把“霉变”问题剔除,花生本质上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它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蛋白、维生素E、烟酸和多种矿物质,还含有一种被称为白藜芦醇的天然抗氧化物。
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多酚,存在于葡萄皮、花生和浆果中,曾因“红酒抗癌”而走红科研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白藜芦醇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潜力,尤其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多种癌细胞表现出一定的“友军”特性。
实验室数据不能直接等同于人体效果,但它至少说明:花生并非只是“致癌”或“不健康”的代名词。适量食用、来源安全的花生,可能是饮食结构中的一环好棋。
很多人担心花生油会残留黄曲霉素,其实这是对食品加工的误解。现代工艺下的花生油,经过高温精炼,黄曲霉素几乎全部被破坏或去除。
只要不是来源不明的“地沟油”或“土榨油”,正规花生油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近年来一项发表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的研究对市售食用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合格花生油中未检出可致癌水平的黄曲霉素。
换句话说,如果你买的是正规品牌的花生油,那基本可以放心使用。
2022年,《营养与癌症》期刊发表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追踪了超过4万名中老年人,研究他们的日常花生摄入与患癌风险的关系。
研究发现:适量摄入花生(每周3~4次,每次约15克)的人群,整体癌症发生率比几乎不吃花生的人低了约12%,尤其在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方面,风险下降更为明显。
这项研究并没有将花生“神化”,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合理吃花生,可能是预防某些癌症的一种方式。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花生虽然营养丰富,但毕竟是高脂食物,对于胆囊炎、胰腺炎或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并不适合大量食用。
花生是常见的过敏源之一,尤其在儿童中,有人对其中的蛋白质敏感,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对这类人群来说,花生确实“有害无益”。
花生是不是健康食品,关键要看“谁在吃、怎么吃、吃多少”。一把花生,对一个人可能是加分项,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风险源。
在一次门诊中,我接诊了一位年近60的男性,确诊为肝癌。他自述平时爱吃花生,尤其是自家晾晒的“土花生”,每年秋天晒几十斤,吃上一整年。
进一步询问后发现,他习惯将花生储存在潮湿的地窖中,夏天也不清理,甚至吃过“发苦”的花生还不当回事。
这位患者并非因为单纯吃了花生,而是长期摄入了霉变花生中潜在的黄曲霉素,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这个例子并不罕见,但它的结论并不是“别吃花生”,而是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是防癌第一道防线。再营养的食物,保存不当也会变成健康隐患。
从营养学角度看,花生中有几种成分,确实在抗癌方面有一定科学基础:
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可减缓细胞老化,维护细胞膜完整,有助于减少自由基损伤。
植物甾醇:被称为“天然胆固醇敌人”,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同时在某些动物实验中表现出抗肿瘤的潜力。
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蠕动,降低肠道致癌物质的停留时间,间接减少结直肠癌风险。
这些物质并非花生所独有,但在花生中的含量相对丰富,且生吃、煮食或轻度烘烤都能较好保留。
结合多方信息和临床经验,关于花生的健康吃法,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来源要安全。尽量选择密封包装、标明生产日期、非散装的正规产品。自家晒的花生也务必做到干燥、通风、防潮,定期检查是否有霉味或变色。
第二,吃法要适度。每天吃花生的量控制在15~25克左右为宜,相当于一小把。坚果虽好,吃多了也容易“热量超标”。
第三,体质决定选择。如果你有消化不良、胆囊疾病或花生过敏史,花生虽香,也要绕道走。对于普通人来说,煮花生、烤花生是更健康的方式,避免油炸或裹糖的花生零食。
花生只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一个更大的健康命题:我们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为身体“埋雷”或“植树”。
在癌症这个话题上,很多人盯着“有没有灵丹妙药”,却忽略了日积月累的饮食细节。真正决定患病风险的,不是某一种食物,而是你每天怎么吃、吃多久、吃得是否科学。
花生不会让人致癌,但错误的保存方法会;花生也不会“抗癌神奇”,但长期健康的饮食结构,的确能让身体少些病痛。
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了解它,也许,就能为自己的健康多上一道保险。
参考文献
TanakaS,etal.(2022).PeanutconsumptionandriskofcancerinJapaneseadults:Aprospectivecohortstudy.《营养与癌症》,74(6),812-820.
刘慧等.(2023).市售食用油中黄曲霉素污染状况调查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35(1),41-45.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