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我们的力量越强,这个世界的和平就越有希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09:18 2

摘要:胡波,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负责人。 他长期从事海洋战略与政策、国际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观察》、《外交评论》、The Jour

胡波,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负责人。 他长期从事海洋战略与政策、国际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观察》、《外交评论》、Th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场空前浩劫。从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到1945年德国和日本投降,14年的时间里,8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上亿人穿上军装下场厮杀,鲜血流遍全球。

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不只是陆权的较量,也是海权的较量。在二战中,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一蹶不振,日本海军彻底覆灭,美国海军则快速崛起,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新的海权格局——这不仅是炮火与钢铁的碰撞,更是海权兴衰的见证。

伴随着航母的战术地位从边缘发展到核心,各国面对军事科技的战术抉择有何转变?

不同流派对海权的认知有何差异,是陆权决定一切,还是海权决定一切,或是综合国力决定一切?

面对《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和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德国为何还是选择发起这场看似“非理智”的海战?

我们曾经付出了如此昂贵的学费,能从这场人类的空前浩劫中学到什么?相较二战时期,今天的大国竞争有何不同之处?

围绕保罗・肯尼迪《海权的胜利》一书,我们有幸邀请到“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独立书评人、前媒体人宋观两位深耕海洋战略与文史研究的嘉宾展开深度对谈,并整理了胡波老师的核心观点,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启发。

01 航母无用到航母核心

军事科技的发展是有滞后的

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和装备的发展,跟战场上的攻守平衡变化,是有滞后的。技术可能发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得到军事上大规模应用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航母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其实从技术储备上来说,英国应该是比美国和日本都要好,但它可能是因为路径依赖。而且一战和二战中间就隔了二十多年,所以在一开始,从军队的惯性来讲,包括指挥官的惯性来讲,还是要沿用一战的战术。

一战的战术就是巨舰大炮,没想到因为航空力量的发展,航母可以相当于一个移动的机场。现在也一样,很多技术发展出来,它在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之下,是很难被检验的。军队相对来讲都比较保守,它去借鉴一个新的技术就要做整个的力量结构、体制机制、军事条令的调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二战之前,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超前的,而且日本的舰载机、飞行员,刚开始对美军的有碾压式的优势。但是大家对航母的接受本身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同的国家,它的需求也不是太一样。大西洋和地中海战场控海相对比较容易,英国只要把曼德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控制起来,基本上地中海就没问题了。但是太平洋这个情况特殊一些,所以战列舰在太平洋战场实际上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包括日本造的大和号、武藏号两艘战列舰。

所以有的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它需要战争的刺激和推动。如果没有二战,没有太平洋战争,我觉得世界各国海军应用航母的进程还会推迟很多年。就是因为二战,大家看到了航母有这么大的作用,基本上太平洋战争主要是航母对决,所以它比较像马汉笔下的这种决战决胜。

02 海权和陆权,谁决定了一切

马汉、麦金德和肯尼迪的海权思想差异

实际上马汉1890年出版的《海权论》,他强调赢得海权是靠决战决胜,但是一战没有体现出来。到德国投降的时候,公海舰队依然还是保持很强的兵力,日德兰海战中,双方其实没有打成歼灭战。反而是太平洋战争,它确实是一次“马汉式”的对决,而且进程非常快。前半年,日本打得非常顺利,但是从中途岛海战开始,日本就开始走下坡,它转换非常快,基本上是一种“梭哈”式的,中途岛海战其实决定性的时间就几分钟。

在欧洲战场和大西洋战场是不一样的,大西洋是以破交战为主,主要是盟军,特别是从美国运物资来补给,然后德国去破坏他们的交通。另外就是两栖进攻,两栖当然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也有,因为我们知道谈海权,除了马汉的流派之外,还有一个流派,是科贝特,他认为海战只是陆上战争的延续,海战打得再好,还是要影响陆上局势才行。他的观点跟马汉不太一样,他比较强调两栖行动,二战实际上也体现了很多,包括在所罗门、在菲律宾、在冲绳,当然大西洋不用讲了,最后的诺曼底登陆,它的两栖进攻也还是体现得非常明显。

海权的实践一直有,古希腊、古罗马的时候都已经有海权的实践。但是从概念上讲,马汉把它系统化地提出来,他是第一人。另外马汉把海权上升到“大战略”的高度,认为海权决定一切。

麦金德说陆权决定一切,相对来讲是有点像现在的“网红”,“网红学者”一般说话都比较绝对,因为绝对容易吸引人。马汉和麦金德都是这样,马汉把所有英法之间的斗争归结于海权。实际上具体的情况非常复杂,他就把这个东西单一化、绝对化了。麦金德提出,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心脏地带主要指东欧那片,这些都是比较绝对的。

第二,相对来讲,肯尼迪的背景是历史,他对史料的掌握要比前两个人准确得多。并且肯尼迪更多是把海权放在一个国家大战略的框架内,而不是突出的强调海权的作用。在概念上讲,肯尼迪对海权的定义是,海权是海军和其他,其他就包括国家的总体实力,包括经济。其实大家可以看他1981年出的那本书《大国的兴衰》里面讲的,因为生产力的不同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最后导致的经济决定政治决定军事这样一个逻辑。经济、综合国力决定了海权的扩张的边界,所以他基本上认为谁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得好,谁就有可能是新一个海权的主导者。比如《大国的兴衰》,整本书讲的逻辑就是这样。因为各国对技术的应用有差别,导致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人掉队了,有的人发展起来了,然后新的代替旧的。五百年内,荷兰代替西班牙,然后英国代替荷兰,美国代替英国,就这样一个逻辑,背后是整个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

他不是个很偏战术的人,他当然也讲战术,但是他的决定性的逻辑,是综合国力决定论,由经济基础、科技基础决定的。但是《海权的胜利》这本书里,我觉得比较新奇的是,他把战略和战术结合的比较好。我觉得跟《大国的兴衰》相比,有突出的亮点,就是他也谈了很多偶然的因素、技术的因素,不仅仅完全谈“大战略”逻辑。这是他后来这些年开始有的变化,但他的整个逻辑是延续的。

03 《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下,大规模海战为何依然爆发?

陆地战争会推动海战的发生

即便六个国家的海军之间能保持和平,但是陆战先打起来了,它就会推动海战。德国海军、意大利海军、法国海军都是被动接受战争,因为陆战打起来,他们被动接受战争。

举个例子,英国当时海上能够主导世界,第一个方面是有遍布全世界的海上节点,也就是殖民地,包括新加坡、直布罗陀、埃及,这个是它的基础。第二个基础就是综合实力,其实二战时英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不行了。前面是美国、德国,英国才能排到第三。

从GDP上来讲,从生产能力上来讲,英国的生产力也不行了,但是有个惯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在二战开始之前看起来还是很强大的。英国在18、19世纪为什么能搞平衡,是因为英国虽然是个岛国,但是生产能力很强,可以在欧洲搞平衡,在世界搞平衡。现在的平衡必须得轮到美国来搞,英国自己搞不了平衡。但是在局中的人不知道,就像你刚才讲的,我们现在是以上帝视角来审视。而且,任何海上霸主退出的时候都不是很情愿的,都不会完全是理性思考,肯定是要挣扎一把。

其实英国挣扎得很痛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德国,德国的挑战是明线,是直接的挑战。从海权的角度,一个暗线的挑战是美国。美国一开始就有借战争去打击英国、打击英国殖民地的意图。所以整个二战的过程实际上是把英国基本上打垮了,然后美国做大。

所以二战结束之后,英国和美国有一堆矛盾,就是关于殖民地的事,因为美国人搞联合国,搞去殖民化和民族自决,把英国的很多殖民地全部给弄掉了。英国能力也不行,殖民地也没有了,它就必须在这个位置上退下来。

二战到底是由陆上战场决定的,还是海上战场决定,这个很难讲。但是综合来讲,是陆上先打起来。日本也是先在陆上打起来,因为陆战,特别是侵略中国,导致日本的兵力、国力到了极限,对资源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增加,这时必须得挑战英、美,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再看法国和意大利,它们都是被裹挟的。首先法国主要是陆上参战,意大利也差不多。所以这种情况之下,谁来决策海军应该怎么样,都很难。

它们跟英、美最大的不同是,法国、意大利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就是在陆地和海上同时面临着威胁。美国也是有大陆,但它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海洋国家,不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因为美国独立之后,陆上没有什么威胁。而陆海复合型国家它同时在海上陆上都面临威胁,这个时候怎么去平衡?但是通常来说,“陆上决生死,海上决发展”,在陆上威胁没有解决的情况之下,不可能去把重心放在海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意大利的海军、法国的海军没有太多的选择。

04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

我们的力量越强,这个世界的和平就越有希望

二战太特殊了。二战之后,主要的大国之间再没有爆发过如此规模的战争。我觉得未来爆发这种规模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第一点启示,二战是非常特殊的,而且我们不能拿二战的经验来比照今天的情况。今天依然有大国的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可能是另外一种形态,它大概率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相持

第二点启示就是,你会发现,战争打起来,以上帝的视角会发现没有一个合格的,指挥官都表现得不好。这就是克劳塞维茨说的“战争的迷雾”。现在“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在当时的处境下,其实很多时候你是看不清楚的。比如站在南云忠一这个角度,我们大部分人的表现未必会比他好。虽然现在有技术发展,但也有电磁干扰各个方面的因素,战场不可能是完全透明的。你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你可能越困惑。

第三,我觉得二战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就二战之前和二战之后情况也非常不一样。二战之前,基本不用考虑小国的感受,但二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国际政治的环境不一样了,无论人家能不能“上桌”,至少你需要了解一下人家的关切。二战之前,特别是在欧洲,虽说是国际体系,基本上就那几个大国“上桌”。二战之后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再就是军事技术的发展。二战之后,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和武器出来了,比如核武器,比如导弹,这个跟以前就不一样。现在有AI,那更不一样。二战基本上是一个分水岭,所以我们今天去学习和了解二战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虽然现在技术不一样,打的方式不一样,但是从整个的战略设计、任务规划和行动指挥等各方面,二战还是能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和借鉴。因为这么昂贵的学费也不是经常有,人类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为了持久的和平,有些东西还是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大的价值。

我觉得保罗·肯尼迪《海权的胜利》是非常不错的,他把各方面都结合得很好,把战略战术包括战役各个方面都结合得很好,让你能够非常立体地看到,如果设身处地、你在其中,你会不会做得比他们好。

中国赢得这场战争非常不容易。我们不仅保卫自己、抗击侵略,另外一方面我们对整个世界格局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今天无论从精神上、从物质层面、从经验教训,大家可以通过看这些书,得到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八十年(过去)了,老兵基本上在世的已经不太多了,这么大的规模战争,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所以一方面要学习历史,但另外一方面,像我在《海权的胜利》推荐序里面写的,我们不能陷在历史里面。今天的海权跟二战时期、一战时期、马汉时期的海权都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不同?如上所述,因为科技的发展,因为核武器、导弹,因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

第二就是因为国际政治的环境,今天的小国都是有发言权的,今天大部分海上通道直接控制在中小国家之间,而不是控制在大国手上,跟二战时期、一战时期就很不一样,所以今天我们谈的海洋控制跟八十年前的控制也不太一样,今天的控制可能还涉及到国际法、国际机制这方面,不能拿历史完全来套用今天的现实。这八十年确实有很大的变化,和平力量其实也在上升,同时技术在发展、规范在发展,所以有很多的变化。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国和八十年前也很不一样,保守一点说,我们现在已经是非常强大的海洋国家。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海军跟八十年前那是很不一样,所以这也是很大的变化,和平力量上升了。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我们的力量越强,这个世界的和平就越有希望。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