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5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刚刚退休,本想着趁着空闲去旅游散心,没想到出发前的一个早晨,左侧后腰突然一阵灼痛,像针扎一样。几天后,皮肤上冒出了一串水疱,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是——带状疱疹。
张阿姨很疑惑:“我没有感冒,也没生病,怎么就得了这个病?”
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这几年明显上升,而且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它缠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该如何预防?医生提醒,很多人忽视了两个关键诱因,今天我们就来讲明白。
带状疱疹其实并不陌生,它的“幕后黑手”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也就是小时候我们得“水痘”的罪魁祸首。
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没有完全离开身体,而是潜伏在脊髓附近的神经节中“休眠”。这种“潜伏状态”可能持续几十年,一直相安无事。
但一旦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波动,比如免疫力下降、情绪压力大、过度疲劳等,病毒就会“苏醒”,顺着神经跑到皮肤表层,引起带状疱疹。
它的典型特点是:沿某一侧神经分布出现成片水疱,伴随剧烈刺痛或灼痛感。很多患者在皮疹出现前几天,就会感到局部剧痛或麻木,误以为是肌肉拉伤、肾结石、胆囊炎,结果一拖再拖,错过治疗时机。
曾经,带状疱疹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现在,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群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根据《中国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400万新发病例,其中3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75%。而且,发病后约有三分之一患者会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疼痛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到底是什么让这类病毒“蠢蠢欲动”?
1. 长期熬夜、过度疲劳
很多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熬一熬没事”。可事实上,长期缺乏休息会严重扰乱免疫系统功能,让“沉睡的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临床数据显示,90%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在发病前曾经历持续性疲劳或睡眠障碍。其中,IT行业、医护人员、教师等高压人群尤其高发。
特别是“熬夜+压力”双重叠加,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液中皮质醇水平升高,进一步削弱免疫防线,诱发病毒复活。
2. 情绪长期压抑、焦虑
你可能没想到,情绪问题也是带状疱疹的重要诱因之一。研究发现,抑郁、焦虑等情绪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细胞的调控能力,使机体对潜伏病毒的控制力下降。
尤其是一些中年人,表面上看似一切正常,实际上长期处于高压高负荷状态,情绪内耗严重,很容易在某个节点“崩溃”,给病毒可乘之机。
很多人以为,带状疱疹只是皮肤起疱,疼几天就好了,其实远没那么简单。
1. 疼痛可能比你想象的更“狠”
带状疱疹最大的后遗症是神经痛。有些人即使皮疹消退了,疼痛依然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稍微碰一下都痛不欲生,严重者甚至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
这类疼痛往往难以用普通止痛药缓解,医学上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治疗周期长,恢复慢。
2. 若病毒侵犯特殊部位,后果更严重
有些患者病毒沿着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路径扩散,可能引发面瘫、角膜炎、耳聋等并发症。如果免疫系统极度低下(如癌症化疗患者、器官移植者),还可能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病毒扩散至多个器官,危及生命。
1.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带状疱疹疫苗已在我国上市,推荐50岁以上人群接种预防。对于有严重基础病、长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可根据医生建议提前接种。研究显示,接种疫苗可将发病风险降低超过90%,并显著减少神经痛的发生率。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睡眠规律,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饮食均衡,多摄入优质蛋白、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
适度锻炼,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管理压力,学会情绪调节,避免情绪积压。
3. 一旦疑似症状,尽早用药干预
如果出现局部灼痛、麻木、刺痛等异常感,伴随水疱,应尽快就医。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可缩短病程、减轻疼痛、预防后遗症。
带状疱疹并不是“老年病”,也不是“皮肤病”,它是免疫系统发出的严重警告。如果你总是熬夜、情绪紧绷、过度劳累,那么即便年纪不大,也可能随时“中招”。医生提醒:保护免疫力,就是保护自己。别等病毒找上门,才意识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 国家卫健委《带状疱疹防治科普手册》2023年修订版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带状疱疹诊疗指南(2022年版)》
[3]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门诊病例观察数据分析,2024年3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