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绪激动的乘客滞留车内不肯离开,报警控诉司机存在不规范驾驶行为,还中途“撂挑子” 拒绝送其到目的地;司机则有不同说法,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这起矛盾究竟如何引发?
近日,长治路街头发生一起乘车纠纷:一辆网约车因司乘争执滞停近1 小时,本可避免的矛盾最终惊动民警。
情绪激动的乘客滞留车内不肯离开,报警控诉司机存在不规范驾驶行为,还中途“撂挑子” 拒绝送其到目的地;司机则有不同说法,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这起矛盾究竟如何引发?
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
面对民警,仍在气头上的乘客先道出原委:上车初期车辆行驶正常,行至南内环桥时天降大雨,她突然发现司机驾车时摆弄手机。
“安全第一,我当时就提醒司机不要玩手机。” 乘客说,令她意外的是,这句出于安全考虑的提醒,竟瞬间点燃司机情绪 —— 司机当场将车停在路边,明确表示不再继续送她,并要求她立即下车。
双方就此争执,谁也不肯让步,僵持状态持续近1 小时,乘客无奈选择报警求助。
随后,民警向司机了解情况,司机给出不同说法:中途停车并非因乘客提醒而恼怒,而是突发身体不适,无法继续完成行程,才要求乘客下车;至于“开车玩手机” 的指责,司机更是予以否认,称当时只是伸手拔手机充电线,并非使用手机,没想到这个动作让乘客产生误解。
弄清楚事情来龙去脉后,民警先安抚双方情绪,随后展开调解:一方面指出司机中途停车、态度过激的问题,另一方面向乘客说明司机的实际情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最终,司机认识到自身不当之处,主动就过激态度向乘客道歉;民警同时告知乘客,若后续有未解决诉求,可通过法律诉讼的正规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至此,这场持续1 小时的乘车纠纷顺利解决,双方各自离开现场,街头恢复往日秩序。
太原广播电视台法治事业部《并州之剑》栏目想和您说:
一句安全提醒、一个拔充电线的动作,因缺乏耐心解释与换位思考,演变成僵持不下的僵局,最终需民警介入化解,值得双方反思。
民警的调解方式尤为可贵:既不偏听偏信,查清事实后指出司机中途停车、态度过激的问题,也向乘客说明司机身体不适的实际情况,在厘清责任的同时传递理解温度,让纠纷得以平和解决。
这也提醒广大市民,遇到出行矛盾时,冲动与指责只会加剧对立,理性沟通、相互体谅才是化解问题的第一步;若分歧难以调和,牢记通过法律诉讼等正规途径维权,既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也是对城市公共秩序的守护。
小事见文明,细节显法治。
每一次妥善化解的小纠纷,都是在为太原的和谐出行环境添砖加瓦。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