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回老家看望父母,在厨房角落发现了一箱贴着"细胞再生""延寿十年"标签的保健品。翻开母亲记账本,每月赫然列着三五千的保健支出。这让我想起去年邻居王阿姨的经历——被忽悠买了两万块的磁疗床垫,结果用了三个月就漏电。
最近回老家看望父母,在厨房角落发现了一箱贴着"细胞再生""延寿十年"标签的保健品。翻开母亲记账本,每月赫然列着三五千的保健支出。这让我想起去年邻居王阿姨的经历——被忽悠买了两万块的磁疗床垫,结果用了三个月就漏电。
退休教师李叔的客厅总循环播放着养生节目。上周我去串门,正撞见他在拨打屏幕下方的订购热线。画面里,穿白大褂的"教授"举着蓝色胶囊:"美国FDA认证,逆转糖尿病只需三疗程!"
"您看这批准文号,盖着大红章呢。"李婶掏出手机给我看直播回放。我仔细辨认发现,所谓批文竟是P图作品,而那位"哈佛医学院客座教授",去年还在另一个频道扮演苗医传人。
更绝的是商家售后服务。上周我帮陈阿姨退货,接线员瞬间变脸:"阿姨您可想好了,停用我们的量子水素杯,您这高血压复发我们可不负责。"吓得老人赶紧挂断电话,抱着水杯像护着救命符。
02 养生群里的"连环套"翻开我妈手机,8个置顶群聊清一色打着养生旗号。"北京同仁堂养生课堂""国医大师交流群",点进去全是机器人自动推送的广告。管理员每天早晨准时@所有人:"签到领红包,连续30天送灵芝孢子粉!"
这些群规矩森严。表妹曾用小号混进"长寿俱乐部",刚质疑某款口服液资质,立即被踢出群聊。群主私信威胁:"再敢污蔑民族企业,当心吃官司!"
最狠的是情感绑架。我妈参加的"夕阳红旅游团",名义上去农家乐摘草莓,实则被拉进保健品宣讲会。销售员挨个给老人洗脚,声泪俱下说自家奶奶就是吃这个活到99岁,当场就有三位阿姨刷了信用卡。
03 体检恐惧催生保健依赖我发现这些"养生信徒"有个共性——抗拒正规体检。楼下的赵叔常年服用"清血管茶包",却死活不去医院查血脂。"查出来又能怎样?西药伤肝!人家这个纯中药调理,治标又治本。"
这种心理正中骗子下怀。我二姑花6800买的"频谱理疗仪",说明书上居然印着"本产品不能替代医疗器械"。更荒唐的是,说明书里夹着张手写纸条:"前三天可能头晕,是毒素排出反应,请坚持使用!"
情感缺失更让骗局有机可乘。独居的孙奶奶手机通讯录里,保健品销售小王排在家属前面。有次我去探望,正撞见小王提着果篮上门:"阿姨,这款辅酶Q10专门给您留的,我跑了好几家店呢!"
这些商家深谙法律灰色地带。去年曝光的"百岁丹"骗局,产品包装印着"增强免疫力"这种擦边球宣传。等食药监局检测时,发现胶囊里就是普通维生素片——确实吃不死人,但也治不了病。
律师朋友告诉我个黑色幽默:有老人收集了完整证据链起诉,结果法院调解时,商家掏出份《自愿购买协议》,上面还有老人亲笔写的"效果显著"感谢信。最终只能吃哑巴亏。
更讽刺的是,某些被曝光的"神药"改头换面又重出江湖。去年315曝光的"南极磷虾油",今年换个"北极磷虾油"包装,继续在地方台循环播放。就像打地鼠游戏,这头刚按下,那头又冒出来。
来源:极致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