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天,儿子忽然问起将来结婚到底给不给媳妇彩礼。这问题让不少家庭都曾经讨论过,如今成为婚姻环节避不开的现实考量。孩子还打趣说,收彩礼不就是卖女儿吗?真把我问乐了,但对此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给”。
文 广源心角落
图 源于网络
有一天,儿子忽然问起将来结婚到底给不给媳妇彩礼。这问题让不少家庭都曾经讨论过,如今成为婚姻环节避不开的现实考量。孩子还打趣说,收彩礼不就是卖女儿吗?真把我问乐了,但对此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给”。
彩礼的存在,似乎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有的人觉得这是陈旧习俗,有的人却认为里面藏着深厚的人情味。送彩礼的风俗,自古就有讲究,什么“三书六礼”,男方要备聘礼登门,老祖宗追求的“明媒正娶”也得有点仪式感。放在今天,中国大大小小的地域差异,让彩礼依然在不少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不过金额、方式和态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聊到彩礼,我愿意坚持自己的观点。首先,彩礼从来不是买卖。家里愿意准备彩礼,是出于一份诚意和尊重,对未来的亲家表示感谢,把女儿拉扯大不容易,这是心意,也是礼节。一句“入乡随俗”,其实背后是对传统的遵循,也是社会交往中的人情考虑。我们给女方家的彩礼,就是希望表达出我们是真心想和姑娘一起白头偕老,无论说的多热情,最后还得靠行动来让人放心。
彩礼还有个实际层面,不少女孩父母把嫁女儿当成一场情感的出让,觉得有彩礼才算“嫁得体面”。我们做父母的懂得这一点,多给些体面,是对女方户家的认可。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就是最简单的一份钱,凝聚着大家对新生活的美好期待。
关于彩礼给多少,往往就是话题重灾区。有人觉得,动辄几十万的彩礼太夸张,有人认为少了没诚意。这时候,入乡随俗四个字派上用场。北方的习惯和南方的尺度截然不同,我们总不能拿大城市的标准去衡量农村的做法。把这事搞复杂了,反而容易引发矛盾。本地怎么做,就怎么给,大家舒坦,也少些纷争。任何事都得看实情,家庭财力、女方长辈期望、社会风俗,都得平衡,一味攀比毫无意义。
普通人家讲究的是斤斤计较后的温情,给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对女方家庭的认可。无论双方怎么谈,最后都要走到一个让彼此都满意的点上。对待彩礼,大可不必上纲上线,也没必要把各自追求道德制高点。毕竟,每个人心里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人在乎数字,有人在乎态度,有人只想要一个安心的起点。
说到底,彩礼就是婚姻里的一道门槛,也是一种仪式感。不管外界争论,家里人舒心就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真诚留给彼此,生活才能轻松自在。对此,广大网友有什么看法?
来源:阿义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