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写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跨学科教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07:12 2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准确运用科学术语和生动的文学语言,撰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科幻故事,做到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

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写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跨学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

学科:语文(融合科学、美术学科元素)

年级:六年级上册(五四学制)

课时:2 课时(90 分钟)

课题:写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准确运用科学术语和生动的文学语言,撰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科幻故事,做到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构思科幻故事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合理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且想象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科幻作品的独特魅力,学会欣赏科幻故事中科学与文学结合的美感,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富有画面感的场景,展现对美的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科幻文学在推动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激发对科学文化的兴趣,树立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观念。

(二)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基本科学知识和发展趋势,能将这些科学观念融入到科幻故事创作中。

科学思维: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科幻故事的冲突与解决方案时,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合理推导。

探究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科幻故事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相关科学知识的应用,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树立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在科幻故事中传递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三)美术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能够欣赏科幻电影、科幻书籍中的插图,识别其中的科幻元素(如未来建筑、高科技产品等),感受图像所传达的科幻氛围。

美术表现:在完成科幻故事后,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绘制故事中的关键场景或人物,将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图像,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审美判断:在绘制科幻场景或人物时,能够判断画面的构图、色彩搭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幻故事的整体风格,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创意实践:将美术创意融入科幻故事创作中,通过图像设计丰富故事内容,实现语文与美术的创意融合。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科幻故事的基本特征,即基于科学原理的合理想象和完整的故事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和运用科学知识,将科学元素自然地融入到故事的情节和场景描写中。

指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引人入胜的科幻氛围。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平衡科学的 “合理性” 与想象的 “创造性”,避免出现脱离科学原理的空想。

帮助学生将跨学科知识(科学、美术)有机整合,使科幻故事既有科学依据,又有文学美感和视觉表现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写出具有独特创意和个人风格的科幻故事。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科幻电影片段、展示科幻图片等方式,创设科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围绕科幻故事的特征、科学元素的运用等问题展开探讨,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案例分析法:选取优秀的科幻短篇故事或片段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情节设计和语言表达,总结科幻故事的创作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科幻故事的构思、写作和美术创作实践,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跨学科融合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知识讲解和美术创作环节,实现语文与科学、美术学科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科幻电影(如《流浪地球》《机器人总动员》)的精彩片段、科幻书籍(如《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的插图和短篇科幻故事案例。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科幻元素介绍、科学知识小贴士、科幻故事写作步骤、优秀案例分析等。

准备纸张、彩笔、铅笔等美术创作工具,以及科学知识资料卡片(如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基因编辑等领域的知识)。

学生准备:

提前阅读 1-2 篇短篇科幻故事,初步了解科幻故事的特点。

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或科技新闻,记录下来,为创作科幻故事积累素材。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0 分钟)

教师播放《流浪地球》中 “地球开启流浪之旅” 的电影片段(约 3 分钟),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电影片段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神奇的场景?这些场景是现实中存在的吗?它们基于什么科学原理呢?”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场景虽然目前不存在,但基于地球公转、引力等科学原理,属于合理的科学想象。

教师总结:“像《流浪地球》这样充满科学想象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科幻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幻的世界,学习如何写作,为我们的文字插上科学的翅膀。”(板书课题:写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

(二)探究学习,明确特征(20 分钟)

认识科幻故事的特征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两篇短文片段,一篇是科幻故事片段(如《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潜艇的描写),一篇是神话故事片段(如《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描写)。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两个片段都充满了想象,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科幻故事的想象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具有合理性;而神话故事的想象更多是基于人们的愿望和幻想,没有科学依据。同时,科幻故事还具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板书:科幻故事特征:科学合理的想象、完整的结构、鲜明的人物)

积累科学元素

教师展示科学知识资料卡片,介绍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生态保护、基因编辑等领域的基本科学知识和发展趋势,如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复杂的工作,未来可能会拥有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太空探索中,人类可以在其他星球建立基地,利用星球资源生存”。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搜集的科学知识或科技新闻,教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元素,为科幻故事创作奠定基础。

(三)案例分析,学习方法(15 分钟)

教师呈现优秀短篇科幻故事《未来的家乡》(节选):“2050 年的家乡,天空湛蓝如宝石,街道上行驶的汽车不再排放尾气,它们依靠太阳能和电能驱动。家家户户都住着智能房屋,房屋可以根据主人的需求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线。人们出行时,还可以乘坐‘空中巴士’,在空中快速穿梭,再也不用担心交通拥堵。”

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故事片段中运用了哪些科学元素?故事的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描写场景和人物的?”

学生思考并发言后,教师总结科幻故事的写作方法:

确定一个科学主题(如未来科技、太空探险、生态保护等)。

设计完整的故事结构: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发展部分描述故事的经过,融入科学元素;高潮部分设置冲突(如遇到科技故障、外星生物等);结尾解决冲突,点明故事主旨。

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如环境描写、人物动作和语言描写,营造科幻氛围。(板书:写作方法:确定科学主题、设计完整结构、生动语言描写)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认识了科幻故事的特征,积累了科学元素,还学习了科幻故事的写作方法。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发言分享后,教师强调:“科幻故事的创作需要我们将科学知识和想象力结合起来,希望大家课后可以继续搜集科学资料,为下节课的科幻故事创作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幻故事的特征和写作方法,谁能说一说科幻故事的想象有什么特点?写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幻故事的创作。同时,我们还要尝试用美术的方式表现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实现语文与美术的融合。”

(二)构思创作,教师指导(35 分钟)

小组讨论,构思情节(10 分钟)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未来的生活”“太空探险”“生态保护” 等科学主题,讨论自己想要创作的科幻故事的情节、人物和科学元素。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构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 “如何让科学元素自然地融入情节”“如何设计故事的冲突” 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独立写作,完成初稿(20 分钟)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独立完成科幻故事初稿,要求字数在 500 字左右,运用至少 2 种科学元素,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教师巡回查看学生的写作情况,对学生的初稿进行个别指导,如帮助学生修改不通顺的语句、调整故事结构、补充科学元素等,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初稿。

美术创作,视觉呈现(5 分钟)

学生完成科幻故事初稿后,选取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如未来的智能房屋、太空基地、神奇的高科技产品等),用铅笔和彩笔在纸上进行简单的绘制,将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图像。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科幻场景的特点,同时对学生的美术创作进行指导,如构图、色彩搭配等。

(三)展示交流,评价反馈(25 分钟)

作品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科幻故事和美术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学生可以上台朗读自己的科幻故事,介绍自己的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场景。

评价反馈:

学生互评: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从科学元素的运用、故事结构、语言表达、美术表现等方面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如 “这个故事运用了人工智能和太阳能两个科学元素,很合理,但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还可以更精彩一些”“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很好,很好地表现了未来太空的氛围,如果能再添加一些细节就更好了”。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创意,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和讲解,如 “有的同学在故事中运用了基因编辑的科学元素,但是没有解释清楚基因编辑的原理,导致想象不够合理,下次写作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的科学知识”“在美术创作中,有的同学的构图不够合理,主体不够突出,下次可以注意将主要场景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创作情况,强调科幻故事创作中科学合理性与想象创造性的平衡,以及跨学科知识整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将科幻故事和美术作品制作成 “科幻作品集”。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10 分钟)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成功地完成了科幻故事的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绘制,大家都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创作能力。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语文写作能力,还了解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提升了美术表现能力。”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科幻书籍,如《海底两万里》《三体》等,观看科幻电影,如《机器人总动员》《星际穿越》等,进一步感受科幻作品的魅力。

布置作业:将自己的科幻故事初稿修改完善,配上美术作品,制作成 “科幻故事卡片”,下节课在班级内进行交换阅读;同时,尝试将科幻故事改编成简短的课本剧,为后续的语文实践活动做准备。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和案例分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掌握了科幻故事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创作科幻故事的同时,融入了科学知识和美术创作,提升了综合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科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这些学生在科学元素的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在第二课时的写作环节,部分学生由于构思时间较长,未能按时完成初稿,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调整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和修改。

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获得家长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