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少共话抗战精神开启开学第一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07:12 2

摘要:红二代满含热泪地讲述父辈的抗战故事,“五老”宣讲员宣讲嘉兴籍老革命老党员沈如淙的爱党爱国情怀,团员青年带来暑期走访实践中拍摄的红色纪念物照片,少先队员朗读写给抗战老兵太爷爷的一封信,档案小讲解结合档案馆“嘉兴名人展”讲述嘉兴名人抗战故事……

转自:南湖晚报

N记者 张依雯 沈虹阳 摄影 闫拥洲 吴雪渔

红二代满含热泪地讲述父辈的抗战故事,“五老”宣讲员宣讲嘉兴籍老革命老党员沈如淙的爱党爱国情怀,团员青年带来暑期走访实践中拍摄的红色纪念物照片,少先队员朗读写给抗战老兵太爷爷的一封信,档案小讲解结合档案馆“嘉兴名人展”讲述嘉兴名人抗战故事……

8月28日下午,一堂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为背景的“铭记历史,薪火相传”——“红色记忆”老青少共话抗战精神访谈暨开学第一课在嘉兴市档案馆拉开帷幕。离休干部代表、抗战老战士家属、“五老”代表、团员青年,以及来自清华附中嘉兴学校的师生齐聚一堂,以“红色信物”为纽带,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开启新学期的第一堂思政课。

这堂课由嘉兴市委老干部局、市档案馆、市关工委、团市委、市南湖晚报小记者协会共同组织开展。

信物无言:见证烽火岁月

嘉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张红宇老师捧着4枚嵌在父亲张连振老英雄左手腕里68年的弹片,锈迹斑斑的金属仿佛还带着战火的残酷,张红宇老师忍不住流下热泪;杨开颜老师展开沈如淙百岁时“永远跟党走”的题词,遒劲的笔触里,似能听见80年前抗战英雄们的呐喊……这些“会说话的信物”,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比任何文字都更能直击人心——挂满军功章的旧军装,是先辈用血肉之躯对抗侵略者的勋章;家书里的字句,是“国先于家”的赤子情怀;遒劲的题词,是跨越世纪仍未褪色的信仰。

青少年代表接过信物时仔细端详着旧军装的眼神、红了的眼眶,都藏着最纯粹的触动。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物品传递”,而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80年前,先辈们用这些信物书写抗争;80年后,后辈们从这些信物里读懂担当。

三代对话:传承红色基因

“太爷爷,您好。2016年2月,您离开了这个世界,2016年10月,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擦肩而过。我虽然没有见过您,但我却好像见到过您慈祥的面孔,听到过您洪亮的声音。是因为您的女儿我的奶奶,在我牙牙学语时就给我讲您写的抗战故事,讲您很小的年纪就离开家,参加了新四军,上战场去打日本鬼子……”9岁的夏婉婷站在台上,手捧着太爷爷的战场家书,念着自己写给太爷爷的回信。这封“跨越时空的对话”,字里行间满是少年对先辈的崇敬。

在青年代表李佳洁的讲述里,红色基因有着更接地气的“行走形态”。走访中有党的诞生地相关纪念物,泛黄的纸张与老照片里藏着开天辟地的初心故事……“这些‘会讲故事的信物’告诉我,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馈赠,而是无数人用青春,甚至生命换来的。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该我们去坚守。”话语间,青年一代的担当与传承的自觉,清晰而坚定。

“原来课本里‘英雄’两个字,是有温度、有故事的!”清华附中嘉兴学校学生严朱迪的分享,道出了许多少年的心声。“沈如淙爷爷16岁投笔从戎,在战壕里自己缝制党旗;张连振爷爷孤身智擒14个伪军,成为‘抗日孤胆英雄’,真是太勇敢、太机智了!” 从少年的“隔空回信”,到青年的“实践寻访”,再到先辈的“信物传承”,这场跨越三代的对话,没有宏大的口号,却让红色基因有了可感、可触、可学的模样。

薪火永续:存档时代记忆

抗战老兵的物件,是“历史”的凝固;青年实践中拍摄的红色物件,是 “现在”的担当;少年的这封信,则是“未来”的期许。当天,这些信物的照片都以特别的方式被留存——作为“红色信物”存档,被郑重放入特制档案盒,交由嘉兴市档案馆永久收藏。它们的接力,是“历史照亮现在,现在启迪未来”的生动写照,更是开学第一课“铭记历史,薪火相传”主题活动最深刻的诠释。

课堂上,还播放了珍贵的抗战档案影像,真实再现嘉兴抗战历史的烽火岁月。随后,师生们有序移步 “嘉兴名人展” 展厅,档案小讲解陈禹哲、臧梓棋为大家讲述嘉兴名人抗战故事。展厅内,红色故事在少年的讲述中流转,历史记忆在师生的聆听中加深,让这场开学第一课的红色传承,在档案与讲解的交织中愈发深刻。

“老青少共话抗战精神开学第一课”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嘱托,更是对新时代少年的号召。它让红色的种子在青少年心底悄悄发芽,让英雄的精神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光。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