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狂天才:劝曾国藩造反,骂李鸿章误国,烤鸭难吃都写日记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0 06:40 2

摘要:之前写杜凤治日记时,总觉得这位广东知县像极了咱们身边的普通人 —— 日记里记的不是 “今日漕银被克扣二两”,就是 “老婆抱怨绸缎又涨价”,满是谨慎与无奈。

之前写杜凤治日记时,总觉得这位广东知县像极了咱们身边的普通人 —— 日记里记的不是 “今日漕银被克扣二两”,就是 “老婆抱怨绸缎又涨价”,满是谨慎与无奈。

可翻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才惊觉同样是写日记,天才的笔底能翻出多大浪花:他记的是跟曾国藩密谈 “黄袍加身”,骂李鸿章 “首坏幕府之风”,连吃顿烤鸭都能在日记里把厨子损得抬不起头,活成了晚清官场最不按常理出牌的 “硬骨头戏精”。

敢劝曾国藩造反的狂士:“公手握三十万兵,何不从龙树起?”

湘军

杜凤治见了知府都要躬身行礼,王闿运却敢在权臣面前 “掀桌子”。

同治三年(1864 年),湘军刚打下南京,曾国藩正琢磨着怎么向朝廷表忠心,31 岁的王闿运托人递了张纸条求见,开口就是石破天惊的话:“公手握三十万劲旅,江南半壁尽归掌握,何不从龙树起,替汉人夺回江山?

这段惊险对话,后来他在日记里写得活灵活现:“曾公闻言,默然良久,援笔书‘妄’字满纸。予笑曰:‘公惧满酋耶?抑惧千秋骂名耶?’公仍不答,唯命人添茶。”(《湘绮楼日记・同治三年六月》)

要知道,当时曾国藩只要点个头,晚清历史就得改写,可这位 “曾圣人” 最终还是选择了 “臣忠”,王闿运只能在日记里叹:“书生难成大事,信然!

肃顺

更硬气的是对肃顺的态度。咸丰年间,他是肃顺府上常客,别人都劝他 “少跟这位权臣走太近”,他偏在日记里写:“肃公虽跋扈,然敢言敢为,胜那些只会磕头的软骨头百倍。”(《湘绮楼日记・咸丰十年》)

后来肃顺在‘祺祥政变’中被慈禧砍头,满朝官员都忙着撇清关系,王闿运却在几年后专程找到肃顺之子,偷偷塞了百两银子,日记里写“携金百两赠肃公子,人诋逆臣,我自府主,岂能忘旧恩?”(《湘绮楼日记・同治十年》)

好美食,爱生活:写日记骂烤鸭厨子,日常跟周妈拌嘴

便宜坊旧照

杜凤治记饮食,多是 “今日食豆腐,省银五分” 的朴素记账,王闿运写吃,能把烟火气写成幽默小品。

同治九年他去北京赶考,在当时最有名的便宜坊吃烤鸭,回来就在日记里开喷:“鸭炙殊不美,皮不脆,肉不嫩,忆往岁食此,殆有百倍之劣。厨子必是偷减炭火,私吞油钱,可恨!” 连吃顿烤鸭都要 “实名 diss”,简直就是一个晚清美食博主。

他还爱在日记里记些 “生活小妙招”,比如写做面茶的方法:“炒面须筛七遍,无滓方可;水沸后入面,略煮使稠,加芝麻酱要顺时针调,微盐,起锅时撒少许芝麻,否则味同嚼蜡(《湘绮楼日记・光绪元年》)

细致到像给家人留的食谱,可下一句又画风突变:“昨日教周妈做,她竟用豆油调酱,气得我骂‘蠢妇不知味’,逼着重做了三回才罢休。

这位周妈是他晚年离不开的佣人,日记里满是对她的 “又气又依赖”:“晨起无周妈梳辫,头发乱如鸡窝;晚饭无周妈做的腊肉,竟食不下咽。” (《湘绮楼日记・民国元年》)完全是把 “主仆日常” 写成了家庭喜剧,那股子傲娇劲,哪像个刻板的大学者?

李鸿章访美

杜凤治记官场,多是 “今日送知府冰敬二十两” 的隐晦记录,王闿运却敢在日记里把权贵的底裤扒光。他骂李鸿章毫不留情:“薛某言李中堂媚曾公如媚福济,首坏幕府之风,军务坏,天下坏,曾公亦坏。”(《湘绮楼日记・同治七年》)

一句话得罪两个权臣,把李鸿章的 “钻营”、曾国藩的 “被影响” 都点透,比御史的弹劾奏折还尖锐。

甲午战争时,街头传 “李鸿章通敌被抓”,他特意跑去总理衙门打听,回来在日记里写:“卫兵面如土色,悄语予:‘中堂大人在府中吃人参续命,哪有功夫通敌?都是言官瞎闹!’” (《湘绮楼日记・光绪二十年》)

这话既揭了朝廷的 “恐慌”,又暗讽了 “谣言四起” 的乱象,比正史的 “时局动荡” 四字生动百倍。

湘军志

他写《湘军志》更敢说真话。别人都吹湘军 “纪律严明”,他偏敢揭湘军短:“曾国荃破南京后,纵兵劫掠三日,金银珠宝尽入私囊,百姓哭声震城

曾国荃见了气得要烧他的稿子,他却在日记里硬刚:“史笔如铁,岂容篡改?若要烧,先烧我!” 这份 “宁折不弯”,让他的日记成了研究晚清最靠谱的 “野史”,也让他成了权贵眼里的 “刺头”。(《湘绮楼日记・光绪三年》)

天才的底色:一半狂傲,一半通透

王闿运及其弟子的书法作品

读王闿运的日记,总觉得他是晚清的李白,是乱世里的‘异类’—— 既有文人的风骨,又有市井的幽默;既敢跟皇权叫板,又懂在柴米油盐里找乐子。

他不像杜凤治那样被生活磨平棱角,反而把 “” 活成了保护色:劝曾国藩造反是 “忧天下”,骂权贵是 “守本心”,跟周妈拌嘴是 “懂生活”。

晚年他自题挽联:“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 (《湘绮楼日记・民国五年》)

虽有 “造反计不成” 的遗憾,却也坦然接受了 “以文传名” 的结局。他的日记里没有杜凤治的 “苟且”,只有一个天才在乱世里的 “尽兴”—— 敢说敢骂,敢爱敢恨,连吃饭睡觉都要活出自己的腔调。

正是因为王闿运坚持用私人日记记录下这一切,我们才得以透过《湘绮楼日记》,触摸到一个不被正史束缚的鲜活灵魂:他骂李鸿章的刻薄、劝曾国藩的孤勇、吐槽厨子的较真,全在泛黄的纸页间跃然纸上。

这与杜凤治日记里的市井烟火形成了奇妙呼应 ——一部记满了凡人的苟且,一部写尽了天才的孤狂,共同拼出了晚清历史的双面镜像。而那些被他记在日记里的“”字、“蠢妇”、“史笔如铁”,至今读来仍带着滚烫的人性温度,这或许就是私人日记最珍贵的力量。

来源:六得飞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