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毒咖啡案,“速效减肥”成为一门“灰产生意”何谈健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0:39 1

摘要: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涉及全国28个省市的特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打掉以霍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查获添加违禁成分西布曲明的"瘦身咖啡"13万余袋,涉案资金1500余万元。该案源于消费者段先生长期服用网购咖啡后出现心悸呕吐,检测显示体内西布曲明严重超标。

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涉及全国28个省市的特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打掉以霍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查获添加违禁成分西布曲明的"瘦身咖啡"13万余袋,涉案资金1500余万元。该案源于消费者段先生长期服用网购咖啡后出现心悸呕吐,检测显示体内西布曲明严重超标。

警方查明,犯罪团伙以公司化运作,通过22家冒用身份注册的网店销售,利用塑封包装、虚假防伪码伪装正品,通过快递瞒报"玩具"规避检查,并使用小众社交软件隐蔽联络。该团伙构建金字塔式产业链:顶端霍某等人负责生产,二级代理提供包材并发展120名线下代理,三级库管就近分装发货,洗钱团队通过多级转账转移赃款。西布曲明作为被国家药监局2010年禁用的中枢神经抑制剂,长期服用可致心律失常、高血压甚至心梗,此前郭美美售"减肥糖"案也曾涉及同类成分。专家提醒,减肥无捷径,消费者应警惕"奇效"宣传,寻求专业机构科学减重。目前案件由甘肃省公安厅挂牌督办,33名涉案人员全部落网。

速效减肥的虚假宣传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信任

犀利点:当“2周瘦5斤”“不运动不节食”成为营销标配,正规健康管理机构的科学减重方案(如3-6个月周期、饮食运动结合)在消费者眼中反而成了“低效”的代名词。本案中犯罪团伙用虚假防伪码、伪造生产许可包装“正品”,本质是利用消费者对“捷径”的焦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让真正的健康产业背负“骗子行业”的污名。

非法添加药物的“灰产思维”暴露出行业准入门槛漏洞

犀利点:西布曲明作为被禁15年的成分,仍能通过“小作坊化学合成”流入市场,反映出两个致命问题:

- 原料管控失效:化工原料市场对管制药品前体的流通监管存在盲区;

- 代工链条失控:部分食品加工厂为逐利承接“白包定制”,不审核配方合法性(如本案中咖啡包材、塑封机由上家提供,库管仅负责分装)。
行业警示:当前保健食品备案制下,如何区分“普通食品”与“功能性产品”的添加剂边界,已成监管与生产端的共同难题。

渠道去中心化让监管铁拳沦为“打地鼠”

犀利点:本案犯罪网络覆盖电商平台(22家网店)、短视频推广、120人线下代理,并利用小众社交软件(带一键撤回)、快递申报“玩具”规避侦查。这暴露了健康产品销售渠道的三大失控:

- 微商/私域流量成为法外之地:熟人信任背书下,非法产品易伪装成“自用分享”;

- 平台算法助推违规内容:短视频平台对“减肥”相关关键词的流量倾斜,可能间接为非法营销导流;

- 跨境/跨区域发货增加追查难度:库管“就近发货”模式(如兰州库房发往全国)让传统属地监管失效。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代价,应由全行业共同买单

犀利点:当消费者因服用“毒咖啡”出现心悸、心梗,最终追责的不仅是犯罪团伙,更会导致医保系统负担加重、正规减肥产品信任度下降、监管政策趋严(如提高审批门槛)。例如,2021年郭美美案后,多地对减肥类食品的抽检频次提升300%,中小企业检测成本激增,而本案或进一步催生“所有减肥产品默认含禁药”的舆论标签。

健康产业亟需建立“反灰产联盟”,而非坐等监管施救

犀利点:本案中犯罪团伙曾“自己查西布曲明危害”“关注警方打击动态”,而正规企业却长期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行业应借鉴美妆行业的**“打假联盟”**模式:

- 共享黑名单:建立原料供应商、代工企业、销售渠道的违规数据库;

- 技术反制:开发针对西布曲明等禁药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向中小商家免费提供;

- 舆论反哺:通过科普短视频揭露“速效减肥”的医学危害(如引用本案中段先生的案例),从需求端瓦解灰产生存土壤。

本案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健康产业“重营销轻研发”“重流量轻合规”的缩影。当行业内90%的企业在拼广告投流,仅剩10%在做临床验证,类似悲剧终将反复上演。唯有将“合规成本”视为企业生命线,而非利润的绊脚石,健康产业才能真正摆脱“骗子经济”的诅咒。

素材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央广网

来源:睿宸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