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国藩,从来不是个按套路出牌的人!打败太平军之后,清廷赏赐多少已无计可施,皇帝们看他也算无愧了。过惯了经折缎软、烛火映官帽的日子,曾国藩还是那副稳拿稳打的作派,从督抚到侯爵,堪称一路开挂。浮云大志都说起来很简单,但轮到具体琢磨每个人怎么坐得住高位,一道道门槛就
曾国藩,从来不是个按套路出牌的人!打败太平军之后,清廷赏赐多少已无计可施,皇帝们看他也算无愧了。过惯了经折缎软、烛火映官帽的日子,曾国藩还是那副稳拿稳打的作派,从督抚到侯爵,堪称一路开挂。浮云大志都说起来很简单,但轮到具体琢磨每个人怎么坐得住高位,一道道门槛就竖起来了!一众兄弟同仇敌忾,也分赃也拼命,有的飞黄腾达,有的趁风而起,还有的被锁在了门外,一步也没跨进权力核心。
在湘军的大群体里,人多嘴杂,每个人都是各有算盘。二百加的幕僚,数万名被提拔的下属。你说大佬眼界宽广,可能只是看得更远?曾国藩选人的方式常让人摸不清头脑,搞不懂到底啥是规矩。李鸿章风骨自成一派,左宗棠倔强,沈葆桢聪明而乖巧,这些名字后面站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唯独程桓生,被晾在了边上?程桓生,那个看起来很有希望的门生,最终连个督抚都没混上,只能坐盐运使的位置,就是这样让人唏嘘。
盐商世家的身份,本来不低。程桓生出于扬州名门,祖上三代人都踩在盐业利润上爬高。按理说,资源和门路都不缺,天赋也让人夸。六岁能诗文,少年即拔贡,考场第一,当年亲手面试他的曾国藩都觉得这人不错。大家都喜欢聪明的人,聪明不过头了就麻烦;程桓生怎么就走歪了路?不是能力不够,历史没给他证据说他笨。
故事到咸丰十年,湘军大本营搬去祁门,那时候正是曾国藩倒霉的时候。放眼过去,李鸿章这些能人要么捞够了走,要么缩着等时机,只有程桓生咬着牙跟着老大。患难见真情,曾国藩也不是铁石心肠,推举他做道员,算是报恩,也算有点私情在里面。
同治年间,曾国藩给他安排了个肥差,让程桓生管一省盐务。盐业是肥缺,谁都想捞点油水。曾国藩把这么肥的位置让自己人坐着,说是公事公办,其实也掺着一点感情。程桓生没有搞砸,业务能力不差;但位置坐得久了,问题就开始浮现。
到了两淮盐运使,程桓生已经是盐业圈的顶级官。可官运到头停滞,曾国藩没有再提拔他,也没有安排更上一层楼。这样一段仕途,足见曾国藩用人的标准,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按中国人讲究德才,德才兼备才是官场正道。曾国藩选人,德排第一,有才无德那是祸害。李鸿章“英雄气概”,李鸿裔“雅致质朴”,曾国藩评价程桓生“心地颇坦白”,听起来没毛病。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竟然成了弃子?官场没有道理可讲的时候,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翻翻《曾国藩全集》,可以看到端倪。曾国藩在日记里记这么一笔,批评程桓生的时候,心里竟有些后悔。那天棋下得没滋味,批札时候心烦意乱,曾国藩自责涵养不足。情绪一晃而过,不禁要问,批评一个朋友难道真会让领导寝食难安?
程桓生到底怎么了?批札里写得很明确,他“和平明练”,业务没问题。但问题是“瞻徇私情,不能裁之以义”。告状递禀的关系户都由他亲自指点,随身官员多是老乡,结党营私的苗头明显。公私不分,任人唯亲,职场最忌讳。
最严重的症结还是:程桓生习惯性带人情做事,这种“为分内之事,理直气壮徇私”,曾国藩不能忍。他对程桓生的批评,是有一丝恶意混着善意一起发作的?外人觉得官场团结就是胜利,实际上乱成锅粥,谁都怕被牵连。
曾国藩在权力高峰时,比谁都明白风头的危险。打败太平军,朝廷都怕他是要起来做第二个皇帝。李鸿章左宗棠盯他,更是没一刻放松。曾国藩看得透,忙着收敛锋芒,盯自己的团队不能掉链子。程桓生正好没搞清楚领导心思,什么油水都要碰,所有关系都拉进来,结果负担了领导。
权威史料和新公开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窘境!2023年国家文物局、安徽地方档案馆刚解密一批湘军人事卷宗,程桓生名列其中。卷宗里密密麻麻,记录过度照顾同乡导致下属失衡,盐务局一次性调入三分之二徽州籍员工,外省官员多次上报不满。这些数据不是臆测,查得到原表。再对比同期李鸿章团队结构,同乡比例仅23%,曾国藩心态不是空穴来风。
程桓生的性格其实也没那么“不可救药”。很多老同事回忆他其实很豪爽,对身边朋友也仗义。只是豪爽和公正,偶尔是一对矛盾体。你说他任人唯亲,他又常常是大方到舍己予人,吃亏也不吭声?但这样在官场,却容易让曾国藩这类领导心生警惕。真情与规则,很多时候是互相挤兑,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有批评说曾国藩苛刻太严,是否也对程桓生的优点视而不见?有点儿像现实中领导力与管理之间的落差。领导懂用人,懂避嫌,懂和上面打太极。管理只是执行而已。而程桓生,貌似管得很稳,但是一到规则边界就变通太多,曾国藩从未再给他开放晋升窗口。是不是曾国藩更在意团队清白,还是程桓生性格表里不一,说不好呀!
现实案例对照,有企业高管也遇到类似困境。2022年广东一家上市国企内部擢升,多名经理因“内推关系太密”而被中止晋升。企业调查数据显示,信任和公平边界拉扯,决定了最终谁能爬到领导座位。程桓生其实不是个案,时代变了,这种情形还不少。
另一个角度分析,程桓生其实懂得如何取悦领导。你抬头做事,低头做人,最终还是被身份困住。很多年轻人初入职场,总觉得只要努力,有才,就能升职加薪。实际情况呢?社会关系、出身背景、个人性格都是绕不过去的坎。程桓生的教训,竟然可以被搬到今天来用。不只是业务能力,处理关系、懂得规避风险、合适的避嫌才真的重要。想想你自己,碰到机会的时候,是选择避开,还是继续硬闯?这问题,有时候别人的选择才是局限。
但说到头来,曾国藩惜才又防才,程桓生重情却“情大于理”,官场苛刻本身就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成长在名门大家,最后被亲疏远近绑住脚步,每个人都羡慕程桓生的资源和能力,但不一定有人真愿意走他的路。换个环境,程桓生或许是个优秀领导;在曾国藩的体系内,他只能默默坐稳盐运使。
官场没有标尺,人才也很难有绝对标准。一边是曾国藩的用人哲学,一边是程桓生的道德情感。矛盾也不是能一刀切。其实这段历史,最让人觉得复杂的反而是,很多评价和结论都不是一次定死。前人说德才兼备,现实里见仁见智;有人说程桓生平庸,被关系绊倒,其实他的能力和情义也值得提起!
这一切说到底,曾国藩和程桓生的故事,仍然是那个“人情与公事”的老戏码,时代换了面孔,底层逻辑没怎么改。谁又能真的分清公私界限,谁又能说得清上下关系里对错分明?
每个人在职场、在时代洪流中,做的选择不一定都是对或者错。程桓生故事或许很平常,但细细一想,却折射出更多人都要面对的现实局限。
来源:1颗訫只为你而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