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北大才女狱中写下20万字,枪决前高呼“历史将证明我无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1:11 2

摘要:林昭1932年出生于苏州,原名彭令昭,父亲彭国彦,早年留学英国,1928年在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县长考试中获得第一名,随后被任命为苏州吴县县长,因为政清廉,不擅逢迎,只任两届便闲赋在家。

林昭,北大公认的才女,然而她在1968年却被枪决,临刑前,林昭高呼“历史将证明我无罪!”

林昭1932年出生于苏州,原名彭令昭,父亲彭国彦,早年留学英国,1928年在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县长考试中获得第一名,随后被任命为苏州吴县县长,因为政清廉,不擅逢迎,只任两届便闲赋在家。

日本投降后,他又任中央银行专员,按例可免费分得馏金一块,他却认为是不义之财,坚决拒收。

母亲许宪民,自16岁便在哥哥影响下投身革命,1946年,在史良的支持下,许宪民参加国民党伪国大竞选,并当选,在一系列有利身份的掩护下,她资助共产党地下电台的建立,提供发电报的场所,并帮助地下党进行策反活动。

当时许宪民瞒着家人暗中帮助中共地下党,父亲虽然表面不声不响,但多次为中共地下党人开脱罪名,而她们的大女儿,虽然表面上在苏州教会学校上学,可是暗地里也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当时的林昭只有十五六岁,她依靠自己的辨别力,不仅积极猛烈地反抗国民党的腐朽统治,而且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找到了照亮前进道路的“火炬”。

林昭在解放前夕报考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所学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这一年她仅有17岁,由于对时局的担忧,母亲许宪民要求林昭出国留学,或报考北大,面对母亲“出去了就别再回来”的气话,林昭立下了“生不往来,死不吊孝”的字据,并把自己的父姓去掉,改名“林昭”以表决绝。

一年后,林昭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土改的工作是艰苦的,但林昭以此为乐,那时只有19岁的林昭无法意识到,11年后,当她从上海提篮桥监狱的铁窗向外张望时,同样是这种“绝不能让祖国受难”的情感,使她目光望向了更远的未来,更广大的后代。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最高考分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这座民主摇篮里,她犹如投入了慈母的怀抱,她满怀信心地希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记者,她的写作计划慢慢多了一大堆,她要给《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写传记,要把鲁迅的小说《伤逝》改编成电影,她因参加过土改,要写一本《中国土改史》……她成了急待展翅飞翔的海鸥。

同时,她也如同当时敏锐的知识分子一样,面临了早春天气的压抑感。

1957年她因替同学仗义执言而被捕,在1960年10月入狱的,1962年年初她被“保外候审”,可是“保外”却给她更大实践自己的机会,尽管母亲让她安心养病,她仍然是装作满不在乎,她甚至要家人观赏她在狱中学到的“绝技”,带着手铐梳头,穿衣……这时她继续为她的意愿而行动,准备真正搞起结社活动。同年12月,她终于再度被捕。

面对庞大,严森的牢狱,林昭没有后退一步,正如《历史的审判》中所说,她是“监视记日记,写血书等种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真理的坚强信念,心甘情愿地戴着”顽固“的枷锁……”

1968年4月,林昭终于从有期徒刑十二年加判死刑,立即执行,她在接到判决书时,留下最后一份血书遗书:“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一直到1980年8月,上海高级法院以宣告林昭无罪,在她的追悼会上,却出现了一副无字挽联,上联是:“?”下联是:“!”。

来源:历史伟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