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直播的时候,经常有家长说:孩子数学成绩太差,简单题容易出错,一遇到难题就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办。
写在开头:
大家好,我是虎妈。
我在直播的时候,经常有家长说:孩子数学成绩太差,简单题容易出错,一遇到难题就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孩子数学成绩太差的根本原因,是逻辑思维混乱,不懂得举一反三。
而数独,就是思维最底层能力的综合训练。
8月29日上午9:00,我邀请到了 原数独国家队队长陈岑老师 来直播间,教你用数独开发孩子大脑、训练逻辑,全面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学习力、反应力和数感力!
记得 点点下方预约 ,不要错过干货分享哦!
👇对谈《最强大脑》数独顾问陈岑
作者 | 枳为橙
来源 |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作家渡边淳一曾说:
“人也罢,花草和其他生物也罢,凡是用力过猛的,就会使人扫兴,减弱了它本来所具有的魅力。”
人生诸事如此,教育的本质也是同理。
凡事太用力,终究难以得到好结果;太过用力的教育模式,也容易养出失控的孩子。
教育最大的危险:
父母的高焦虑、高控制、高对抗
正在加速孩子彻底摆烂
不久前的老友聚会上,老同学晓丹哭诉起了这段时间压在心底的痛苦。
晓丹的儿子上小学以及刚上初中时,一直是众所周知的学霸,不仅成绩优异,从小到大还拿过不少竞赛的奖。
在亲戚眼中,他是兄弟姐妹们学习的榜样;在邻里口中,他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
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儿子的优秀,但凡孩子成绩有一点下滑,学习有丝毫懈怠,晓丹都十分紧张,无法容许一点差错的出现。
自从之前听到另一个同学的孩子中考高分,上了市里重点高中后,她更加担心儿子的成长规划中,哪一步走错了。
儿子上了初二后,为了能时刻关注到孩子的成长情况,查漏补缺,她特意辞了原来的工作,在家照顾孩子,接送儿子上下学,每天在一旁看着孩子写作业。
但她渐渐发现,儿子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回到家里也没有一个笑脸,时常一言不合就摔门回卧室,拒绝跟她和丈夫交流。
有次她观察发现,儿子周末抱着手机玩了好长时间,她怀疑孩子会不会是早恋了,或者是交了什么不三不四的朋友,带坏了他。
儿子解释称只是学习压力太大,想放松下,可她却觉得都是借口,强行要求孩子将手机给她,准备检查孩子平时都跟哪些人交流,结果母子俩大吵一架。
从那天过后,儿子回到家里话越来越少,偶尔说几句话也是带着怨气,每天放学回家就是反锁门待在卧室里。
这个暑假,她本想找人给孩子补补课,可儿子却自从放假开始,每天没日没夜打游戏,有时候甚至会玩到半夜三四点。
她试图跟儿子沟通,儿子却直言“不想学了,反正我怎样你都不满意,就当你们生了个废物吧.....”
说到这些,晓丹觉得无比心痛,她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甚至牺牲了事业,到头来却把孩子教成了这样。
听完晓丹说起这些烦心事,有人想了想劝到:
“一根弦绷得太紧了会断,人逼得太狠了也会反。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是你太焦虑、管得太多、抓的太紧了,才导致了今天这样的结果。”
那一刻,晓丹恍然大悟,她突然明白,也许正是自己的高压力引发了“高逆反”。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的每一次叛逆,都是在求救。”
很多时候,毁掉孩子的,并非手机,而是作为父母的“三高”。
高焦虑的父母,像拿着放大镜过日子。
孩子一次考试失利,就联想到未来考不上好大学;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就担心他社交能力有问题。
这种焦虑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让他们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而长期处于焦虑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还会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高控制的父母,习惯为孩子规划人生。
他们会精确到孩子每天喝多少水、做几道题、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当孩子的自主意识被长期压制,要么变得懦弱无能,要么就会用极端的方式反抗。
高对抗的父母,一味在和孩子争输赢。
若是孩子说“我想休息一会儿”,父母通常会立马指责“你就是懒,怪不得成绩上不去”。
这种对抗式沟通,让亲子关系变成了战场。
当教育充满了焦虑、控制和对抗,孩子要么在压抑中枯萎,要么在反抗中毁灭。
始终别忘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不是雕刻;是滋养,不是施压。
孩子到了青春期
最忌讳的,就是“硬碰硬”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在野外行走时,突然出现了一条毒蛇,咬伤了他。
疼痛之下,他没有立马处理伤口,也没有找人求助,而是先泄愤,找了一根树枝就去追蛇,只想报自己的“被咬之仇”。
那一瞬间,愤怒占据了他的整个大脑,情绪占了上风,他只顾着处理了情绪,却忘了最关键的问题。
等到最佳治疗时间流逝,他不仅没有追到蛇,身体还耗到了极点,就这样彻底毒发,倒在了路边。
而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追蛇定律”,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仔细想想,父母和孩子相处也是这个道理,彼此之间产生的矛盾,或者孩子身上浮现的问题,就像是那条毒蛇。
你越情绪化地与其过度纠缠,掏空心思过度关注那些一闪而过的小问题,而忽略了伤口的毒性蔓延,最后只会害了自己,也会造成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热播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和母亲宋倩的相处模式,让不少网友直呼“窒息”。
宋倩和乔卫东离婚后,几乎把所有关注点和期望都放在了女儿乔英子身上。
平日里和女儿相处时,她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从小到大我一个人带你,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备课,还要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吗?”
在母亲的教导声中,英子满心愧疚,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在尽力成为母亲期待中的样子。
为了能让女儿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宋倩给家里安装了隔音板,还给女儿的卧室装上了可以随时观察动态的玻璃窗,以便于她时刻能看到女儿的学习情况。
一次考试后,英子想要放松一下,可换来的却只有她的指责:都考第二名了,有什么高兴的?
明知道女儿热爱天文,可她却根本不顾女儿的想法,高考誓师大会时连女儿写心愿都要干涉,不允许她接触和学习无关的任何事。
常年的控制、监督、压力,让乔英子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也和母亲发生了越来越多的争吵。
她试图好好和母亲沟通,但每次最后等到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宋倩也不理解为什么乖巧懂事的女儿开始“不听话”,她无法接受自己付出的心血出半点差错。
临近高考,英子患上了抑郁,整夜失眠,极度痛苦下,她选择了离家出走,也最终向母亲喊出了那句心声:“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直到那一刻,宋倩才醒悟,这样的“硬碰硬”,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
社会学专家沈奕斐在节目中谈起对于青春期的看法,其中有段话发人深省。
“青春期之所以出现叛逆期,就是因为关系有问题,才有叛逆的。不是说一定到了这个年龄,孩子就会叛逆。”
发展心理学将青春期称为“第二次诞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需求空前强烈。
这时候,父母如果一味地强硬压制,只会引发更激烈的反抗。
要知道,握得太紧的沙,流失得越快;而放手的风,反倒会托起向上攀登的力量。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与其一味对抗,不如学会示弱,学会退后,学会等待。
引导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与其长期活在恐惧、焦虑、痛苦中,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不如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改变教育的方式。
就像园丁培育花草,既要给它们阳光雨露,也要给它们足够的空间自由生长。
父母先学会后退半步,给孩子一定成长的空间,他们才能懂得前进半步;
父母学会了正确沟通、平和心态,处理好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能赋予孩子向阳生长的能量。
请记住,好的教育,是引导、托举和尊重并行的。
好的家庭,唯有建立在松弛的环境中,孩子才能从中得到养分,成就美好的未来。
真正聪明的父母
都做到了“三停三放”
教育题材纪录片《生命·成长》中,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刘亮曾讲到这样一个观点:
“孩子到了青春期,其实父母不需要那么‘负责任’。很多时候,道理教人,不如事情教人,适当地让小孩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一下,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
在他的讲述中,身处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一定试错的场地和范围。
父母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注意监督好孩子面临的边界,及时提醒他们不要触碰底线问题,剩下的,交给孩子自己去面对。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过程中,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过度管控。
管孩子就像放风筝,线太紧容易断,线太松会飞远,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收放自如。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做到 “三停三放”:
停止过度焦虑,放下完美执念:
有位作家说的很对:“父母的眼睛里盛着孩子的未来,但如果这双眼睛里只有分数和排名,那孩子的世界就会变得狭窄而苍白。”
很多父母的焦虑,都源于心中那份对于追求完美的执念,但很多时候,困住自己和孩子的,也正是这份执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像花儿有不同的花期。
有的花开得早,有的花开得晚;有的花娇艳夺目,有的花香气扑鼻。
父母要做的,是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
该管理好心态,分清情绪问题和实际问题,不要让焦虑的情绪,一直笼罩在自己周围。
停止一味说教,放宽沟通方式:
用“共情式倾听”代替讲道理,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当孩子愤怒或抗拒时,先询问清楚情绪的根源,给予情绪出口而非压制。
沟通中感受比道理更重要;父母先做孩子的“情绪容器”,再做教育的“引导者”。
用“提问式引导”替代“结论式说教”,让孩子自己得出答案。
道理讲得越多,孩子越容易产生被控制感,而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思考,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规则、承担责任。
停止过度控制,放手允许试错:
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做不好,于是大包大揽,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都要插手。
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培养出“巨婴”——缺乏独立能力,没有责任意识,遇到问题只会逃避。
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选择权,让孩子懂得主动承担后果,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允许孩子犯错,耐心陪伴孩子纠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共同成长为更好的人。
来源:湖北电视台-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