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海丝”梦,八闽山水长。3月22日18点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美食文化节目《中国美食大会》第九期,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CCTV-2)、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
千年“海丝”梦,八闽山水长。3月22日18点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美食文化节目《中国美食大会》第九期,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CCTV-2)、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
本期节目中,福建篇“华彩美食”环节正式开启。从上一环节中晋级的12位美食制作者以“海丝起点”为主题施展烹饪绝技,创造出了哪些新意十足的诱人佳肴?源自海上丝绸之路的食材在美食作品中发挥怎样的“魔力”?美食制作者们又如何用创意美馔诠释他们心中的魅力福建?
勾勒闽菜新篇
美食制作者
解锁“海丝”新味
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东西方的交流,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选择,更在福建等“海丝”沿线城市的美味佳肴与烹饪技艺中镌刻下深深的文化烙印,推动当地美食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合焕新。在“华彩美食”环节的比拼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悠长余韵依然持续激发着福建美食制作者的烹饪灵感。
泉州美食制作者陈恒锡将以口感鲜嫩、肉质紧实的鲈鳗为主材,临场自创“蛟龙出海”。酥嫩的鱼片包裹着由虾泥、芦笋调和的馅料,再配上咖喱、香茅、甜辣、沙茶四味风格迥异的酱料,不仅展现出福建美食包山包海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将让人感受到中外饮食文化在福建的交融。
一道道多样且多彩的“华彩美食”演绎出解锁福建鲜香之味的更多方式,呈现出“海丝文化”在福建的深远影响与发展传承,也让主持人高博、美味见证官王冰冰和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名厨委执行主席、中国烹饪大师胡满荣感慨万分。他们都聊到了哪些“海丝”往事?哪些美食让他们探讨不断?让我们一同去《中国美食大会》第九期探寻!
与历史中的福建相逢
“华彩美食”
传递“海丝”风韵
对于许多人而言,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段辉煌历史的璀璨象征。而对于生活在“海丝起点”福建的美食制作者们来说,它更是印刻在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印记,承载着福建人的风俗习惯和深厚情感。
曾几何时,华侨们沿着“海丝”航线出海经商,常常会在行李中携带冬粉等干货纾解思乡之情。节目中,石狮美食制作者杜武汉用这味让华侨们念念不忘的食材创新烹制“海丝情深”。冬粉吸收调料和骨汤的鲜香后,再与豆芽、蟹肉等配菜炒在一起,爽脆鲜嫩,将让人深刻感受到华侨们的味蕾记忆与乡土眷恋。
资深媒体人、泉州市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专家顾问、燕微风新文旅工作室主理人杨炜峰表示,海丝情深”,脱胎于闽南传统菜肴“炒冬粉”,既是一道闽南味浓郁的传统名菜,更是海外游子最难忘的家乡味。以冬粉之“丝”的形态,寓意海丝之情,是这道菜肴的巧思和“情绪价值”之所在。
作为主食材的冬粉(粉丝),是闽南人餐桌上最主要的家常主食食材之一,也是中国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货品(食材)之一。其在日本称为“春雨”,在朝鲜半岛则称为“唐面”。由名称的“演义”,可以窥见一道看似普通的食材背后的海丝交流史。在调味上,鱼籽、XO酱等的加入,也是海丝风味的一种强化。XO酱中必不可少的辣椒,更随着西方人的海上征程与“海上丝绸之路”接轨,见证了自泉州宋元海丝延续而来的一段闽南海丝发展史。
而海丝之味,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情味。早期华侨回泉州探亲,回南洋之前,还曾以“大号”保温杯装上家乡的炒冬粉、炒米粉漂洋过海,带回海外,与当地的亲人、朋友共同分享。情深所至,味蕾就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海丝之路”曾为福建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德化美食制作者吴少泉用面线和本地优质食材制作“绵绵海丝情”,再现“东方第一大港”昔日的辉煌。
此外,泉州美食制作者胡灿辉以“过洋牵星术”为灵感,将咖喱和本港海鲜融合在一起,制作“牵星过洋”,还原“海丝之路”上的航行场面。
石狮美食制作者谢佳丽奉上“丝路繁花”,以山珍海味为引,带人们体会航海时代福建人对家的守望。
来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