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露村(散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23:46 1

摘要:时令已进入大暑,上蒸下煮,天气正酷热。这天上午,一支由60余名作家、诗人组成的文学团队,头顶着炎炎烈日,浩浩荡荡地奔赴甘露村,开展以“追随红色足迹,书写抗战精神”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学采风活动。这次活动由市、县两级作协共

走进甘露村(散文)

文/王世辉

时令已进入大暑,上蒸下煮,天气正酷热。这天上午,一支由60余名作家、诗人组成的文学团队,头顶着炎炎烈日,浩浩荡荡地奔赴甘露村,开展以“追随红色足迹,书写抗战精神”为主题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学采风活动。这次活动由市、县两级作协共同组织、联合举办,受到邀请,我加入了采风团,于是便得到机缘,走进甘露村,第一次实现了与这个红色村庄的零距离接触。

甘露村地处豫北滑县东南部,是桑村乡下辖的行政村,属安阳、濮阳、新乡三市交接地带。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的时候,人们便在此定居,形成了自然村落,因村内有一口井,井水喝着像甘露一样清爽绵甜,时人便以“甘露”作为村名,沿用至今。桑村乡是革命老区,作为老区的一部分,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甘露村的生命里便植入了革命的红色基因,此后一直传承赓续,代代不绝,至今,它的脉管里汩汩流淌的,依然是热烈而鲜艳的红色革命血液。

为迎接采风团,村里早早就挂起了抢眼的大红欢迎条幅,乡政府有关领导和前任、现任村支部书记等人也早早地在村口等候。在他们的引领下,采风团一行来到了位于村南300多米处的甘露寺,这里正是当年的抗日干校所在地,而今已成遗址,当年的校舍也已不复存在,唯有纪念石碑静静地矗立,像一部打开了册页的史书,让我们读到了关于抗日干校的清晰记载。

甘露寺始建于北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因寺内建有一座白砖砌筑的五级佛塔,故又称白塔寺。据介绍,此寺的总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鼎盛时期,房屋有42间,整体分为东西两个院落,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尽显传统庙宇的庄重气象。此寺在这一带方圆几十里内影响甚大,除了供僧人们开展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动,还一度承担着教育、医疗、慈善、艺术传播等多重社会功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一声枪响,全面抗战爆发。为壮大抗日力量,培养基层抗日骨干,中共直南特委抓住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历史机遇,利用此寺地理位置偏僻、日伪势力薄弱的优势,于12月在寺内开办“抗日救国训练班”,后正式定名为“抗日干校”,自1937年12月至1940年3月,共开办9期,累计培养了来自河南滑县、濮阳县、长垣县和山东东明县的抗日干部1000余名。学习结业后,这些得到了思想武装和理论武装的基层抗日骨干,分赴豫北各县区,许多人后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为推动豫北抗日烽火燎原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革命形势发展和斗争需要,1940年初,干校更名为“中共豫北地委党校”,继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干校的工作条件是极其艰苦的,没有专职教员,均有特委、地委、县委和其他组织的主要领导兼任,他们的身份,有的是豫北地委宣传部长,有的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冀南分队长,有的是冀鲁豫边区妇救会宣传部副部长,有的是县委书记。干校开设的课程,既有极强的针对性,又有广泛性,内容涵盖了国际国内反法西斯形势、抗日斗争策略、游击战争理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及党的基础知识等。

干校开办期间,甘露村民兵及村民主动承担了站岗放哨、通讯联络、伙食管理、物资筹措、房舍整理、缝补照料等工作,成为干校坚实的“保卫部”与“后勤部”,彰显了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鱼水深情。

离开了抗日干校遗址,采风团一行向着村中的大街行走,去看一口井。这口井便是县志记载的“甘露惨案井”,又被称为“填人井”。它的故事令人发指,日军在此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1944年10月17日,日军第一一七团铃木启久部3000余人对长垣县、滑县、濮阳县一带进行疯狂扫荡,其中一支分队包围了甘露村,将未及转移的村民与民兵、区联防队员驱赶到村东的空场上,逼问共产党员、八路军及民兵下落,得到的回答只有“不知道”三个字,此后便是沉默。日军气急败坏,随即枪杀3名群众以示警告。随后,日军又在人群中寻找可疑之人,将他们怀疑的对象拖至井边,用刺刀穿胸后推入井内,接连13个人就这样惨死在日军的暴行下。穷凶极恶、丧心病狂的侵略者还不作罢,用机枪向井内扫射一阵后,又将井用柴禾填满,浇了汽油点燃,最后又把一个大石磙推入井内,砸压向13具血肉之躯……

80余年过去了,岁月流转,这残酷的一幕并未散去,留在了甘露村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成为永久的血腥与疼痛。

村东南有几座墓,墓碑上没有镌刻名字,所埋葬的都是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村民们把这几座墓叫做“无名烈土墓群”。听村中老者说,每逢清明时节,村民们便会自发地前来祭扫、献花,他们一刻也不曾忘记过为这片革命热土流血牺牲的先辈,他们把缅怀和敬仰化作了一股股真实的力量,投身到建设新生活、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中去……

甘露村之行,带给我的是灵魂的一次又一次震撼,从这个生动的革命历史的现实课堂中,我受到了莫大的教育,获得了莫大的精神鼓舞,更加感觉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无比重大。思绪激荡之际,我提笔写下了组诗《甘露村笔记》,共有3首,分别是:《抗日干校遗址》,《填人井》,《无名烈士墓群》。

作者简介:

王世辉,笔名春风秋水,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清荷风新诗研究会特邀驻会诗人。诗作散见于《星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中国诗歌报》等,出版诗集《乡土滋味》、散文诗集《八面晞风》(合著)等。

来源:神州翰林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