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智度论》等古代典籍。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智度论》等古代典籍。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万物皆有灵,信则有,不信则无。"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曾如是言。在佛门之中,香灰看似平凡之物,却被无数信众视若珍宝。
有人不远千里只为求取一撮寺庙香灰,甚至有富商豪绅愿出千金购买。
这小小香灰,究竟蕴藏着什么天机?为何会有"价值连城"之说?又为何传言它能"旺三代子孙"?这其中玄机,值得一探究竟。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中有位富商赵德,四十有五,家财万贯却膝下无子。
他曾走遍大江南北求医问药,甚至不惜重金请来西域名医,却始终无果。随着年岁渐长,赵德愁眉不展,整日茶饭不思。
一日,他的管家王石匆匆跑来:"老爷,听说慈恩寺新来了一位得道高僧,据说很多求子的人去拜他都有了喜讯!"
赵德听闻此言,半信半疑:"真有这等奇事?"
"千真万确!城东张员外的夫人已有身孕,城南李家的少奶奶也已临盆!都说是拜了那位老方丈!"
赵德不再犹豫,立即备了厚礼,直奔慈恩寺而去。
慈恩寺香火鼎盛,信众如潮。赵德好不容易挤到大殿,虔诚跪拜,连续上了三炷香,祈求子嗣。正当他起身欲走时,一位白发苍苍、面带慈祥的老方丈拄着禅杖缓步走来。
"施主,心有所求?"老方丈目光如炬,仿佛看透人心。
赵德连忙跪下:"大师慧眼如炬!小人膝下无子,已求医多年却无济于事。听闻大师道行高深,特来求一子嗣,继承家业。"
老方丈看了看赵德,又望了望香炉,轻声问道:"施主可知,你刚才点的香,燃尽后成了什么?"
赵德愣住了:"成了灰烬啊。"
"不,不仅仅是灰烬。"老方丈缓步走到香炉前,伸手轻轻拂过那堆积如山的香灰,"这里面,蕴含着多少人的祈愿与菩提心?"
赵德摇头不解。
老方丈继续道:"香由五谷百草精华所制,又经虔诚供奉,已然不是凡物。这香灰里,凝聚着无数信众的诚心与愿力。"
"那香灰有何用途?"赵德急切地问。
老方丈微微一笑:"若施主真心求子,不妨..."老方丈突然停住了话头,环顾四周,见有不少人驻足侧耳。
他压低声音对赵德说:"施主且随我来。"
老方丈将赵德带到后院一处僻静之地,那里有一座小佛堂。
"施主若真心求子,我可传你一法。"老方丈神秘地说。
"请大师明示!"赵德激动地说。
老方丈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袋,递给赵德:"这袋中装的是本寺百年香火积累的香灰,你且带回家去。但要记住,这香灰非同寻常,使用之法也有讲究。"
赵德小心翼翼地接过布袋:"请大师指点。"
接下来,老方丈在赵德耳边低语一番。赵德听后,神情由疑惑转为恍然,最后变成喜悦。他千恩万谢地离开了寺庙。
三月后,赵德派人送来喜讯,其妻有孕。一年后,得子。赵德喜不自禁,捐资千两白银修缮慈恩寺,并在寺中设立了永久供奉的长明灯。
消息传开后,求子的富商豪绅纷纷前往慈恩寺,都想求取神奇香灰。一时间,寺庙香火更加鼎盛,香灰竟成了"价值连城"之物。
有一日,一位年轻的商人携妻前来,开门见山地问:"师父,听闻寺中香灰神奇无比,能旺三代子孙,不知可否赐予一些?我愿捐献千金。"
老方丈面色一凝,环顾四周,见殿内信众众多,都伸长了脖子等着听他的回答。
他轻叹一声:"香灰之秘,岂是金钱可买?若真有妙用,为何寺中僧人不个个富贵荣华?这'散于四方能旺三代子孙'的秘密,并非世人想象那般简单啊..."
众人闻言,无不屏息,老方丈见众人好奇,缓缓站起身来,示意大家安静,随后才把其中关键缓缓道来......
"诸位施主,且听老衲一言。当年赵德求子,我确实赠他香灰,但香灰本身并无神通。旺三代子孙的秘密,在于我传授给他的用法与心法。"
老方丈走到大殿中央,目光如水般柔和:"我教赵德将香灰分四份,分别撒于宅院东南西北四方。东方代表春生,南方表夏长,西方象秋收,北方喻冬藏。这四方恰如人生四季,也如为人处世之道。"
"但这只是形式,真正的关键在于——"老方丈顿了顿,"我要求赵德在撒香灰的同时,在东方修一学堂,免费教授贫家子弟;在南方设一粥棚,救济饥寒之人;在西方建一药房,为贫病者施药;在北方置一谷仓,遇灾年赈济邻里。"
众人恍然大悟。
老方丈继续道:"赵德照我所言,四处行善。一年间,他施粥十万碗,救治病患千余人,资助学童百余名,解救灾民无数。正是这些善行,感召福报,才有了后来的子嗣。"
"那为何说能旺三代子孙呢?"有人问道。
老方丈解释:"《大藏经》云:'一代积德,二代延福,三代昌盛。'赵德得子后,我又告诫他要教导子女延续善行。他的儿子长大后,也乐善好施,甚至比父亲做得更好。这善行一代传一代,自然福报绵延不绝。"
一位老者若有所思:"师父是说,散香灰只是引导人行善的方式,真正能旺三代子孙的是善行本身?"
"正是如此。"老方丈点头,"香灰象征着佛前虔诚祈愿的心,散于四方则是将这份虔诚化为实际行动。若只取香灰而不行善,如同得了方子不吃药,岂有效果?"
"可我没有赵德那样的财力,怎么行善呢?"一位普通信众忧心地问。
老方丈慈祥一笑:"善行无大小,量力而为。贫者一文,富者万金,心诚则灵。即使只能施舍一碗粥,救助一人,也是功德无量。"
他进一步解释:"东方代表'仁',帮助他人求学,培养人才;南方代表'义',救济贫困,彰显正义;西方代表'礼',施医赠药,尊重生命;北方代表'智',储备救灾,未雨绸缪。这四方善行,恰是儒家'仁义礼智'四德的体现。"
老方丈又引经据典:"《无量寿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布施行善,自得善报;抚育后代,言传身教,三代之内,定见成效。这才是香灰散于四方能旺三代子孙的真正天机。"
从那以后,慈恩寺的香灰依然被人求取,但明白人都知道,真正能旺三代子孙的,不是香灰本身,而是那一颗虔诚向善的心,是那四方行善的德行。
有人说,赵德的孙子后来成了状元,位至宰相,家族兴盛了七代有余。
每逢初一十五,赵家后人必到慈恩寺上香,捐献善款,从不间断。他们家的家训第一条就是:"散香灰于四方,行善德于天下。"
老方丈在圆寂前,将此法传给了弟子,叮嘱他要辨明求取香灰者的真心。若只为求取功利,不可轻传;若真心向善,当循循善诱,引其入正道。
这便是寺庙香灰"价值连城"的真相,也是它能"旺三代子孙"的天机所在。
来源:张垣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