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徐水:为何是中华文明发源地?黄帝 “釜山合符” 真在这里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6:35 3

摘要: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ūn yù),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上述内容的意思是:

在轩辕所处的时代,神农氏统治力量衰弱,各个诸侯相互攻伐,百姓饱受残害。

于是,轩辕开始学习军事,训练军队,去讨伐那些发动战乱、不尊神农氏的诸侯。其中蚩尤最为凶残,没有人能打过他。

这时,炎帝也想借机侵压诸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诸侯纷纷归顺了黄帝。

黄帝修养德行,操练军队,顺应四时节气,种植五谷,安抚百姓,考察四方国土,用熊、罴、貔、貅、貙、虎这些猛兽的名字来称呼军队。阪泉交战,前后历经三场战役,最终使炎帝归降。

后来,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召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大战,最终擒获蚩尤并将其处死。

此后,各诸侯尊轩辕为天子,轩辕取代神农氏,被称为黄帝。只要天下有不顺从的势力,黄帝就会率领军队去征伐。

黄帝向东到达东海,登上丸山(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的纪山)和岱宗(今山东省泰安市内的泰山);

向西到达空桐(今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登上鸡头山(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的鸡头山);

向南到达长江,登上熊山(湖南省新化县的大熊山)、湘山(今湖南省岳阳市的洞庭山);

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匈奴的别称)部族。

黄帝在釜山与诸侯验合符契,并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立都城。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黄帝干了三件大事,一是战胜蚩尤,二是平定天下,三是合符釜山。

黄帝征服天下的大概经历是:先收复炎帝,再击败蚩尤部族,继而征讨东南西北各方不臣服的部族。

天下初定之时,他便在釜山召集各部落首领举行“合符,相当于召开“开国大典”。

那么,“釜山合符”这件事到底有什么意义?

釜山到底在哪儿?

为什么说保定市徐水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呢?

01 釜山合符的意义

要理解 “釜山合符” 的意义,首先要先弄清楚 “符” 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 “合符”?

在没有文字的古代,人们依靠信物来确认对方的身份,而这个信物就被称为 “符”。

在行政上,“符“是部落间结盟契约的凭证。在军事上,“符”可以用来调兵遣将。

一般来说,“符”多用竹、木、兽皮、玉或骨制成,一分为二,双方各持一半。合符时,两半必须严丝合缝契合,以验明身份,传递命令或确认盟约。

另有学者认为在上古部落联盟时期的“符”,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用于调兵一分为二的“符”,而是代表部落权力与身份的信物,其核心功能是“身份象征”与“联盟契约载体”。

像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虽然不能证明它就是合符中的“符”,但可以证明,拥有玉器人的权力身份,也能证明他拥有统治部落的合法性。

再像唐朝武则天时期,官员佩戴铜龟、银龟、金龟佩饰以彰显不同身份,后来有个“金龟婿”一说,就是做官的女婿。


神农氏衰落后,诸侯混战不休,黄帝以武力收服炎帝、蚩尤等各个不服从神农氏的部落,成为实力最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然而,收服了各个部落之后,就需要建立管理制度,将实力转化为公认权力,这就需要一个信物来确认黄帝和各个部落首领的身份。

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并非紧密的国家,而是松散的合作群体,各个部落有自己的图腾和“符”。

为了更好的统一管理,黄帝需要收回各个部落原有的图腾和“符”,组建新的领导集团,对各部落交上来的符进行核验、登记、编号或统一制作新的“总符”分发给各诸侯。

黄帝非常智慧的地方,他并未强行推广本族的图腾,而是取个部落图腾的特征,如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猪鼻等,创造出新的图腾——龙。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是龙的传人的来源,龙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这也就是黄帝“釜山合符”的重要意义。

龙图腾的确立,标志各部族从血缘认同转向文化共同体认同,是“合符”的核心成果之一,也是影响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来源。

“釜山合符”不仅确立了黄帝领导地位,更是推动了上古部落从“混战无序”走向“统一治理”,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02 为何选址在“釜山”?

关于“釜山”所在地一直都有争议,目前主要有三个地方:山西高平、张家口涿鹿、保定徐水。

黄帝时代距今5000年,处于新石器中晚期。那时候人类以农耕为主,采集、渔猎为辅。

有水源、适宜耕地、有猎物的区域,是人类生活的首选之地,也是部落聚集与争夺理想之地,也适合召集四方诸侯。

若选址在缺水、无耕地的区域,仅靠部落自带的干粮无法支撑多日的仪式,因此,盟会地点一般都会选在食物丰富的地带。

徐水釜山紧邻瀑河、漕河,这两条河流贯穿周边平原,形成了连片的冲积沃土,上古时期黄河也曾流经此地。

徐水釜山的周边南庄头、文村、遂城遗址,均出土过仰韶时期的遗物,如石斧、石铲等农耕工具,以及碳化粟粒、稻壳等,说明当时人类已经能够稳定种植五谷。

这也正好印证了《史记》中所说的“黄帝蓺五种,抚万民”,“五种”即五谷:黍、稷、稻、麦、菽。

另外,合符需要祭天祀地,祭品常用一些牲畜或猛兽,参会人员也需要肉类补给。因此合符之地需要有丰富的山林渔猎资源。

再者,交通便利也是重要考虑的因素。上古时期,人类没有文字、没有道路,部落迁徙全靠“自然地标”导航,且步行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因此“合符之地”必须能是易于找到,且便于行走到达的。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在平原上从老远的地方一眼就能看到,是上古人类最易识别的“自然路标”。无论哪个方向来的部落,只要看到像锅一样的山,就知道合符的地点到了,避免迷路。

还有,徐水釜山位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带,西挨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北通桑干河古道及草原,南邻黄河中下游农耕区。

东方的东夷部落(原蚩尤部)可沿平原西行,无需翻山越岭;南方炎帝部落(河南一带)可沿黄河支流北上;北方游牧部落可顺桑干河南下,路途平坦。

对于靠步行的上古人类来说,“少翻一座山,少涉一条河” 就是极大的便利,这样能减少参会部落的体力消耗,以及路途上人员的伤亡。

另外,安全保障也是选址的必要条件。此前,各个部落相互攻伐,各个部落首领对“安全”问题非常敏感。如果选在地形复杂的地方,也会让他们心存戒备、草木皆兵。

徐水釜山地处太行山余脉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区域,周围是“平原+浅山”的过渡带,没有茂密的森林。

且釜山海拔290多米,山顶开阔,守卫者在山顶就可以提前观测到远处的敌情。还有釜山的四周均为缓坡,各个方面均可登顶,如遇敌情,也可四周快速撤退。

对于缺乏“远距离通讯工具”的上古人类来说,“看得见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以上内容是依据选址的必要自然条件以及人事条件推测出来的。由于我仅对徐水釜山有所了解,所以在此以徐水釜山为例进行说明。

至于山西高平、张家口等“釜山”,是否符合上述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人文条件,欢迎了解的网友补充。

03 为什么徐水釜山是“合符”的“釜山”?

在上古时期,山被视为通天之地,例如黄帝登丸山、岱宗、鸡头山,这些都是祭天的山。那么釜山很有可能也是具备天然祭坛的山(山顶平坦,有远古祭祀遗迹)。

釜山,山形如釜,俗称锅顶山。在古代,“釜” 是一种煮食的器具,在当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在古代“民以食为天”的思想的影响下,像锅一样的山,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崇敬和敬仰之情,也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理想之地。

釜山的两侧各有一支山脉向内回护,前面还有弯曲的河水缠绕,形成山环水抱的格局,也是一处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根据考古发现,在徐水釜山山顶,曾有轩辕黄帝庙基址、围墙基址、黄帝台、黄帝泉等遗迹。

在顶层的院落里还曾出土过唐代的黄釉瓷钵残片、金元时期的黑花瓷片以及3500年前先商时期的绳纹陶片。

2008年9月河北文物研究所考古队清理庙基时,在一米以下的乱石中还挖掘出一块残碑,上面依稀可见文字:“黄帝时诸侯合符即……最著龙之先……”。

这些都表明,釜山是古代重要的祭祀场所,可以说是具备天然祭坛的条件。

在这里插播一个当地流传的小故事。相传在宋辽对峙时期,双方以漕河为界,正好把釜山划到了北面的辽国境内,漕河以南的人们不能渡河去釜山祭拜先祖。

无奈,漕河以南的人们,只能在漕河南岸的桥山山顶,遥望釜山哭祭先祖。为了纪念釜山,桥山从此改名为 “眺山”,即眺望釜山之意。

有历史爱好者推测,今天的眺山有可能是黄帝的埋葬之地。《史记》曾记载:“黄帝薨,葬桥山”。但这只是望文生义,并无确切依据。

在釜山周围,山名和村名很多都与釜山有关,有北釜山村、西釜山村、南釜山村、东釜山村,东釜山村是乡政府所在地。

在釜山南边约5公里有一个村名叫釜阳,就是釜山南面,南为阳,叫釜阳。釜山西北约1.5公里北合庄村,那里有个北合台遗址,传说是炎黄二帝握手言和之地,因此而得村名。

在釜山的东边约3公里有个村叫解村,传说这里是处置蚩尤的地方,因此得名解村。蚩尤死后埋葬在附近釜山东约2.5公里处牟山上,也叫红土山。

因蚩尤的部落以牛为图腾,因此埋葬蚩尤的山也叫牟山。传说最开始此山是叫“哞山”,但是自从掩埋了蚩尤后,一到晚上山里就发出如牛吼一样的“哞~”的叫声。

后来有人提议将“哞山”中的口去掉改称“牟山”,自从去掉口后,那座山里再也没有出现牛叫的声音。周围的村名也改为大牟村,小牟村。1958年修建瀑河水库,这两个村搬出来了。

此外,很多古籍县志中都有关于徐水釜山就是黄帝“合符”之“釜山”的记载。

《资治通鉴》注中曾提到黄帝合符釜山是武遂,也就是今天的遂城,遂城在古代也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的古城,距离釜山16公里左右。

《通鉴纂要·炎黄汇典·方志卷》中曾记载:釜山在安肃县。安肃县是徐水区的旧称。

清嘉庆《安肃县志·卷九》曾记载:釜山符合,在县西四十五里,状类釜,黄帝朝诸侯合符于此,今为八景之一。

清光绪《保定府志·卷十八》曾记载:“釜山在安肃县,黄帝朝诸侯合符于釜山,即此。”

民国《徐水新志·卷十》记载:“轩辕氏巡方问俗,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徐水西。釜山顶有黄帝台,遗迹犹存。”

《炎黄汇典》中清代文人王余佑曾载:“釜山,黄帝会诸侯合符之所,万古胜迹,不可不临眺。”

清大诗人魏士曾为徐水釜山赋诗:“合符事远矣,石泉水自深。试尝淡泊味,犹见古皇心。”

04 关于徐水釜山的传说

徐水釜山不仅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而且周边还有许多关于黄帝的传说。

釜山研究会人员在釜山附近采风时,当地山民曾给他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画龙合符》。

在上古时期,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黄帝部落的图腾是蛇,炎帝部落图腾是羊,蚩尤部落图腾是牛,还有鹿、猪、鸟等各种图腾。

黄帝会盟时,选取了各个部落图腾上最有特色的部分,画在了蛇的身上,形成了新的图腾——“笼”。

那个时候,人们狩猎后,要把鸟兽装进笼子里。人们觉得蛇像个笼子一样,什么都能往里装,因此,人们把新形成的图腾称为“笼”,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龙”。

在釜山附近村落里有很多人姓“龙”,而且世代都是釜山的山主。那个时候的龙与现在的龙不一样,老人们叫它蝎虎龙,也有说是草龙。

据说,每年除夕之夜,在釜山还有除夕摆龙灯的民俗活动。每当除夕当天,相关组织者会安排人员在釜山上规划打点,摆几条龙,龙身如何盘旋。

他们从山脚下至山顶勾勒出龙的形态,并用石头做记号,这就叫打点。待到除夕之夜,村民们把做好的灯笼摆在打好的点上,远远望去,一条巨大的火龙盘旋在山上。

《神龟压海眼》的传说。

相传在亿万年前,釜山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而这些水都来自地下一丈多粗的海眼,大水从海眼里喷涌而出,淹没了大片土地。

元始天尊骑着他的神龟来到此处,这里大水成灾,于是,命他的神龟爬在海眼上把水堵住。

神龟头朝西南,尾向东北,四足开叉爬在海眼上,大水逐渐退去,日久天长,神龟石化在那里,成了釜山的根基。

当人们在釜山山顶向下四周望去时,会发现釜山像一个巨大的神龟趴在脚下,在龟的右后腿上还背着一个小龟。

过了几万年,元始天尊骑着他的新座骑飞天黄龙来此视察,神龟向他诉苦:“我爬在海眼上一动不敢动,可是海眼的水一直往上拱,我身体太轻,恐怕压不住了,望天尊再给我点能量帮我压一下吧!”

元始天尊说:“好吧,那就让我的黄龙爬在你身上帮你压一下吧!”于是飞天黄龙爬在了神龟的身上,日久天长,飞天黄龙也石化在神龟上。

从神龟的左后脚位置,有一条黄色的石龙向东向西延伸,经过前左脚,一直向神龟的脖子方向绕过来,附在了神龟的身上,因石龙是黄色石质构成,人们称他“黄龙绕神龟”。

又过了几万年,元始天尊又下界视察,看到神龟和黄龙仍压着海眼,四周的水基本都消失了。神龟和黄龙向天尊诉苦:“我们日夜压着海眼,仍然感到重量不够,恐怕时间一长还是会被海水拱翻,天尊再选个更重的东西帮我们吧!”

于是,元始天尊返回天宫拿了一个金锅扣在了金龟和黄龙的身上,海眼彻底堵住了。金锅就是釜,也就是今天的釜山,也叫锅顶山。

除了上面的传说,在釜山附近还流传许多关于黄帝以及黄帝正妃嫘祖(中国纺织鼻祖)的传说。易县有一座山叫蚕姑坨,相传这座山原是嫘祖养蚕的地方。

在易县还有后山文化,相传后山最早是黄帝的家庙,那里还流传着黄帝时期乐官、音乐鼻祖伶伦的传说。至今,在涞水一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洛音乐文化”,釜山附近也有“釜山古乐会”。

相传这些音乐源于黄帝时期,乐风古朴,曲目和乐谱丰富,具有很高的原始古乐学术研究价值。主要服务于祭祀活动以及民间丧葬仪式。

相传伶伦去世后,葬在了保定涞水的乐平南侧高台上,每逢正月初三伶伦忌日,他的弟子们都会举行 “点笙对调” 祭祀仪式,这一民俗至今仍在延续。

因为“釜山合符”位于徐水境内,加之在徐水境内考古也出土了不少仰韶文化时期的遗物,因此,河北省文物研究员贾金标先生说:“徐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结语:

五千年前,黄帝在此召集诸侯,没有用武力强推本族图腾,反而取各部落之长:鹿角的威严、蛇身的灵动、鱼鳞的润泽、鹰爪的刚劲…… 熔铸成共有的 “龙” 图腾。

这份包容,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刻在华夏文明骨子里的选择:从那时起,“中华民族” 就不是单一族群的称谓,而是无数文化群落因认同而凝聚的 “命运共同体”。

黄帝收回各部落旧符、重颁新契,不是为了垄断权力,而是为了建立 “共守的秩序”;祭天祀地的仪式,不是为了彰显霸权,而是为了凝聚 “共有的信仰”。

这种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的理念,从釜山出发,历经数千年沉淀: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带去和平贸易;

从 “天下为公” 的理想,到如今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倡议,本质上都是釜山精神的延续 —— 不搞封闭排他,不搞零和博弈,坚信不同文明、不同族群可以像当年的部落一样,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包容互鉴中共同发展。

如今再登釜山,望瀑河蜿蜒入平原,仿佛能看见当年各部落使者沿着河流而来,带着不同的图腾、不同的语言,却为了同一个 “天下安” 的愿望聚在一起。

这处遗址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从不是靠征服,而是靠包容;中华文明的绵延,从不是靠封闭,而是靠开放。

而这份从釜山生长出的 “和合” 智慧,终将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让 “天下一家” 的理想,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生根发芽。

说明:

关于釜山附近的故事与资料还有很多,受篇幅限制,只能另起篇幅继续讲述。

后续我会为各位读者创作更多关于保定历史文化的内容,带大家深入探寻这片土地的古老底蕴。

信息来源: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炎黄之始釜山考》。

来源:焚书不焚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