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万万没想到,89年过去了,居然有人想把我手中的烟“掐”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00:12 2

摘要: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面绘有鲁迅形象的墙画,近日意外成了舆论的焦点。起因是一位女士在政务平台上留言,称有网友在画前“打卡”时,手指比出“夹烟”动作。

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面绘有鲁迅形象的墙画,近日意外成了舆论的焦点。起因是一位女士在政务平台上留言,称有网友在画前“打卡”时,手指比出“夹烟”动作。

这位女士由此产生担忧:鲁迅手持香烟的形象,可能会“引导人们在室外聚集抽烟”,并对青少年产生“不良误导”。她建议,将鲁迅的手势改为“右手握拳”,以传递更“积极健康”的象征。

消息一出,网络哗然。有人调侃:“若按此逻辑,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翻越月台,是否违反交通规则?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算不算‘非法纹身’?最可怕的还是孔子,‘无证办学’却教出弟子三千……这些是否都该从教科书中删除?

这位自称“控烟志愿者”的女士,日常苦口婆心地宣传禁烟,她甚至想出一个“妙招”——向大众推广一种“尼古丁替代产品”。

这位女士特意指出,墙画的“原画”中“烟纹描绘得较小”,且背景是书房,属室内场景。她似乎想借此表明:自己并非否定鲁迅吸烟的历史事实,而是出于对公共影响的审慎,才建议作出修改。

但是为何偏偏是鲁迅呢?答案或许在于,鲁迅在当代中国“无可替代”的文化地位。

有数据显示,2024年鲁迅作品销量突破800万册,连续五年稳居中国文学类图书榜首,甚至超过金庸小说650万册的年销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00后“书粉”占总读者的42%。

某直播间售卖鲁迅“文化衫”,一次便收获800万销售额,其带货能力远超不少流量明星。年轻的“Z世代”,正成为阅读鲁迅的主力军。

在社交媒体上,“鲁迅说过的话”频频登上热搜。当年轻人面对现实困境,或者是寻求精神共鸣的时候,常常会翻阅他的文字。

这种跨越时代的偶像级影响力,使得与鲁迅相关的一举一动,哪怕细枝末节,都被置于现代舆论的放大镜下,反复审视。这位女士的担心,或许出于公益善意,但未免有些过度。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健康意识,绝非靠模仿偶像形成。它需要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需要社会环境的长期浸润,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共同作用的结果。

仅仅因为一幅墙画就忧心忡忡,未免有些“钻牛角尖”。年轻人追捧鲁迅,更多是被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勇气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所感召,而非一定要模仿其外在行为。

这位女士提出的,将鲁迅的手势由“夹烟”改为“右手握拳”,其实反映出了她将墙画对鲁迅思想的传递,简化为了一个“夹烟”手势,这其实是对艺术类作品的肤浅化解读。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距今已经89年。他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与如今截然不同的时代。

若用如今的标准苛责历史人物,那么华佗从未考取医师资格,岂非“非法行医”?李时珍私撰《本草纲目》,是否也该定个“非法出版”之罪?

有人担心历史人物的“缺点”会误导青少年,这种顾虑,实则是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与年轻人的判断力。真正有意义的历史教育,从不回避英雄的多面性与时代的局限。

革命教育中的典范人物,往往也有瑕疵——正因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历史叙事才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若因惧怕负面影响,便阻断孩子对历史的全面认知,无异于因噎废食。

公共文化机构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取舍,而是一种平衡的智慧。解决此事,鲁迅纪念馆大可在墙画旁增设说明牌:“鲁迅先生吸烟是特定时代下的个人习惯,但吸烟有害健康,请勿模仿。”

既尊重历史真实,又表明科学立场,岂非两全?社会治理的艺术,从不在于一刀切的禁止,而在于疏导。

真正值得我们忧虑的,或许并非鲁迅手中的那一支烟,而是我们理解鲁迅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的方式与态度。

这位女士的投诉引发众议,有人“扒”其社交账号,发现耐人寻味的一幕:她除宣传禁烟外,还大力推广一种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新型尼古丁替代产品”。

看似反对吸烟,却推广类烟物品?这是否构成“双标”?若以健康为名反对传统烟草,却推广未经充分验证、同样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的替代品,其“健康倡导”的纯粹性便值得深思,甚至可能掺杂商业利益的考量。

这更引出了一个深层的问题:孙女士是否认为,成人应有选择吸烟的自由,只是未成年人不应接触?

若是如此,那么她的立场实则已承认——成年人拥有选择个人嗜好的权利与自由。可她却“控制欲爆棚”,非要干涉他人的权利。

两千多年前,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处世之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行善,不贪图名声;为恶,不触碰刑罚(此处“恶”指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非指作恶)。

人活于世,皆有“自由的尺度”。它要求我们不违法,不悖公序良俗。在此前提下,成年人保留一些无伤大雅的嗜好——抽烟、小酌、品茶,只要不过度、不影响他人,本无可厚非。

我们推动控烟,是为了公众的健康;保留历史的原貌,则是为了民族的记忆。二者之间,本非必然对立。

如果仅仅因自身的习惯良好,就要强硬干涉他人嗜好,甚至试图修改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就有点过分了。做好事,不应沦为“道德表演”,更不应演变为“道德绑架”。

在这个容易陷入“非黑即白”思维的时代,我们更需庄子的中道智慧:既保持清醒的批判,也包容合理的差异。

或许未来某日,当孩子们站在墙画前,老师会如此讲解:“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对吸烟风险尚未充分认知。但鲁迅批判旧社会、启迪民智的锐利思想,至今仍闪耀光芒。我们了解历史,是为更好地理解今天,而非简单地模仿或否定。”

这位女士要求修改墙画,其诉求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但它确实映照出一个现象:部分公众对公共场所吸烟,尤其是男性吸烟者,表现出强烈的抵触。这背后,是人们对“二手烟”危害的日益关注,对健康公共空间的渴望。

所幸,这场风波已有结果。鲁迅纪念馆方面明确表示,不会因个别投诉而修改这幅有历史意义的画作。这决定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这小小的风波,不妨看作一次公共讨论的插曲。它提醒我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需警惕以单一标准粗暴裁剪复杂历史的冲动。

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消灭所有“不完美”的痕迹,而在于培养理解历史语境、包容多元表达、进行理性对话的能力。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既守护健康的呼吸,也不让历史的烟云被轻易抹去。

来源:暮城烟雨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