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4岁男孩被蝙蝠抓伤,打了5针疫苗仍走了,医生:疏忽了2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23:47 2

摘要:2019年,14岁的王浩是湖南一个小山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家里没人管得太严,他平时最喜欢的就是到处乱跑,田埂上追蜻蜓,水沟边捉青蛙,夏天还会钻进山洞里去找燕子窝,玩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村里人见到他,常常摇头说这孩子太野,可

2019年,14岁的王浩是湖南一个小山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家里没人管得太严,他平时最喜欢的就是到处乱跑,田埂上追蜻蜓,水沟边捉青蛙,夏天还会钻进山洞里去找燕子窝,玩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村里人见到他,常常摇头说这孩子太野,可王浩自己从不把别人的评价放在心上,觉得能到处玩才最痛快。课余时间别人都在补习,他总是背着个破旧的书包在山坡、树林、老屋废墟里钻来钻去,满身泥土,却乐在其中。奶奶虽然嘴上唠叨,但也拿他没办法,只盼着他别惹出大祸。

9月19日放学后,王浩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相约结伴跑到村子后山的石洞里探险。洞口被杂草半遮半掩,凉风往外钻,他们几个对视一眼,心里都隐隐发怵,却又觉得好奇得很。走进去没几步,光线一下子暗下来,脚下是湿滑的石头,滴水声一下一下回荡。越往深处走,空气越发阴冷,还带着一股怪味,王浩举着手电,光柱扫过头顶,猛地照见一片黑影攒动,紧接着扑啦啦的翅膀声响起,数十只蝙蝠受惊般从岩壁上翻飞而下,影子在墙壁间快速掠过,像无数黑布在眼前乱舞。几个人心脏都砰砰直跳,既害怕又忍不住想看个究竟。

王浩仰头盯着那群扑腾乱飞的黑影,心里越发兴奋,觉得这回真发现了宝贝。他伸手去拨拉一只落在岩壁低处的蝙蝠,哪知那东西猛地挣扎,尖锐的爪子一下划在他手背上,顿时火辣辣地疼,鲜红的血立刻渗出来。他愣了下,急忙甩手,却只看到蝙蝠一晃又飞上半空。几个小伙伴这才反应过来,吓得尖叫一声往后退,脸色全白了,连喊王浩别乱动。山洞里扑翅的声音此起彼伏,他们一个个心跳如鼓,顾不上细看伤口,慌慌张张拉着王浩就往洞外跑。刚冲到洞口,光亮照进来,几个人才停下,气喘吁吁地回头望着漆黑的洞内,心里都还残留着害怕的颤意。

出了山洞,几个孩子围着王浩看他的手,只见手背上有两道细细的抓痕,其中一道挺深,边缘已经渗出血水,周围泛着红,摸上去还微微肿起。几个小伙伴一时有点慌,说这看着不太对劲,可王浩却满不在乎,笑着说小破口子,过两天就好了。正说着,一个小伙伴的家长急匆匆找来,见他们几个鬼鬼祟祟从山洞里出来,脸色立刻黑了下来,厉声斥责他们胡闹。目光一瞥到王浩的手,他当场拉过来仔细一看,越看越严肃,沉声问怎么回事。听到孩子们支支吾吾说是蝙蝠抓的,他脸色一下变得铁青,立刻带着王浩去找奶奶,把情况一五一十说了,着急叮嘱:“这事可不能耽误,赶紧带他去打狂犬疫苗!”

镇医院的门诊里,医生听说是被蝙蝠抓伤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他戴上手套,仔细翻看王浩手背,见两道抓痕一深一浅,周围皮肤已经红肿,轻轻一按就有渗液冒出。医生叹了口气,语气格外郑重:“蝙蝠是携带狂犬病毒的高危动物,比猫狗更危险。它们身上如果带着病毒,即便只是一点点抓痕,也可能把病毒带进人体。狂犬病潜伏期不确定,有的人几周,有的人几个月甚至一年,一旦发作几乎没有生还可能。更麻烦的是携带病毒的蝙蝠往往看看来很正常,单凭外观完全分辨不出来。”医生看着王浩和奶奶,声音加重了几分:“你们今天能马上来是对的,现在必须立刻处理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再按程序打全程狂犬疫苗,哪一步都不能落下。

医生立刻安排护士先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王浩手背的伤口,把残留的血迹和组织液彻底冲掉,又用碘伏仔细消毒,每一下都让他疼得直皱眉。随后,医生为他注射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并在上臂打下了第一针疫苗,还叮嘱奶奶要按照免疫程序,在3天、7天、14天、28天按时回医院接种后续疫苗。王浩缩着肩膀,眼眶泛红,手臂隐隐又酸又痛。听到还要打这么多针,他低着头一句话没说,心里万分懊悔,想着早知道就不该伸手去碰那蝙蝠。

回到家,奶奶一边给他煮稀饭,一边嘴里不停地念叨,说他不懂事,还惹出这种麻烦,光打针就花了一大笔钱,家里本来就紧紧巴巴,她心疼得直叹气。等到晚上通电话时,她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在外打工的父母。电话那头父母听完先是吓得心都提了起来,确认打了针才稍微松口气,接着火气一上来,隔着话筒劈头盖脸地骂他,说他不省心,成天贪玩,好奇心太重,怎么就敢去碰蝙蝠这种东西。父亲更是沉声喝斥,让他记住这次教训,否则下次可没这么走运。王浩缩在被窝里,手臂还酸胀着,听着电话那头的责备,小声应着,心里既委屈又害怕。

这次之后,王浩被吓破了胆,彻底收起了往日乱跑的劲头。每天放学就直接回家,奶奶叮嘱过的地方一步也不敢乱去,连村里的猫狗都绕着走,更别提再去翻石头、钻山洞。打针的这段日子,奶奶每天给他荤素搭配地做清淡的饭菜,还炖了排骨让他补身体。他也不敢再熬夜玩,晚上按时睡觉,白天精神比以前还好。每次到镇医院打针,他都乖乖伸胳膊,不再闹腾。一个月的接种流程顺利完成,医生复查后告诉奶奶一切正常,没有异常反应。王浩心里终于松了口气,也下定决心,以后再不能随便碰不熟悉的动物了。

时间一晃来到11月15号,课间王浩觉得嗓子干得冒烟,刚端起水杯想喝几口缓解,可谁知水刚碰到舌根,一股寒意顺着喉咙直往下钻,他的喉咙猛地一紧,像是被硬塞进了一块石头,怎么也吞咽不下去。他越想用力咽下,喉咙就越发痉挛,就像有铁丝在喉咙里死死勒着。他脸色瞬间涨红,眼角逼出泪水,赶紧把水喷了出来,打湿了书本。他急促地吐着口水,双手捂着脖子,心里涌起强烈的不安:水怎么会喝不下去了?

又过了一节课,同桌看他干得嘴巴都起了皮,劝他再试试喝点水,王浩硬着头皮抿了一口,水刚触到喉咙,他整个人猛地一颤,喉咙立即像被针扎一样剧烈抽搐,水全被喷了出来,溅得满桌都是。他的下颌肌肉僵硬得直跳,舌头像打了死结,嘴唇止不住抖动,牙关紧紧咬着,想说话却只能发出含混的“呜呜”声。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流,视线一阵阵发花,他感觉胸口被堵住,每呼吸一下都像刀子割裂般疼。

他一抬眼又看见水杯,但现在他连只是看到杯子都本能地害怕,眼睛刚瞥到水光,喉咙就立刻痉挛收缩,像有生锈的铁钩死死扯着。口水混着血丝不断从嘴角涌出,他想控制却完全无力,肩膀发抖,手指僵硬得像木棍。胸口闷得像压了一块巨石,呼吸急促而短促,他只觉得世界在一点点缩小,眼前的光越来越暗。周围的同学们看见他这副扭曲可怖的样子都吓得纷纷大叫,老师慌忙冲上前,急忙呼喊着把他送去医院。

送到医院后,医生观察到王浩出现明显的恐水、肌肉抽搐的症状,心里顿时有了一个不太好的猜想,立刻为王浩做了全面检查。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至15.1×10⁹/L,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反应蛋白偏高。腰椎穿刺取出的脑脊液轻度浑浊,蛋白含量上升至1.02 g/L,细胞数偏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磁共振显示脑干及边缘系统区弥漫性异常信号,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进一步行唾液与脑脊液的PCR检测,结果显示狂犬病毒RNA阳性。医生合上报告单,神情凝重地告知匆匆赶来的王浩奶奶,王浩已经进入狂犬病发作期,狂犬病毒明确侵入了中枢神经系统,这意味着病情几乎已经不可逆转

奶奶听到这里,感觉几乎天崩地裂,皱巴巴的手指不停颤抖,眼泪一行行往下掉:“医生不是说打了疫苗就能防住的吗?他当时被抓伤不到两个小时我就带着他跑去镇上打针了,免疫球蛋白也一块打了,这几针我们一针都没落下啊……”她说到这儿,声音更颤了,捂着脸低低啜泣:“他这孩子打针期间也听话,吃得清淡,睡觉也规矩,再也没摸过猫狗,哪一点没照着医生的叮嘱做?怎么还是会得病?老天爷是不是存心跟我们过不去啊……”

医生安慰她医院会立即启动抢救流程,王浩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给予镇静药物控制抽搐,并持续吸氧以缓解呼吸困难,同时尝试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支持治疗,希望能延缓病程。但王浩的状态迅速恶化,喉咙和胸腔的痉挛越来越频繁,呼吸一次次被中断,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医生为他插管上呼吸机,短暂维持了呼吸循环,可不到两个小时,他的心跳还是急剧减慢,血压也持续下降。医护人员轮番进行按压与强心药物注射,但始终没能把他拉回来。最终,心电监护上的波动归于平直,医生遗憾地宣布王浩因狂犬病发作导致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王浩的消息传到外地打工的父母耳里,他们连夜赶回家乡,彻夜未眠的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刚进医院,他们扑到医生面前,情绪彻底崩溃,母亲泪流满面,声音颤抖却带着怒意:“不是说打了疫苗就能防住吗?他第一针不到两个小时就打了,免疫球蛋白也打了,怎么还会死?是不是疫苗有问题,是不是打的药不对!”父亲攥着拳头,浑身发抖,红着眼盯着医生:“我们家孩子伤口当时就在你们这处理的,你们是不是没洗干净?是不是有疏漏?要不然怎么会发病!”两人的质问充满了撕心裂肺的悲痛,走廊里一片压抑,气氛几乎要凝固。

面对家属的质问,值班医生立刻调出当时的处置记录,逐条核对:伤口在第一时间已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到位,并且做了免疫球蛋白浸润,流程规范无一疏漏。随后他又调阅疫苗接种档案,逐针对应批号、生产厂家和保存记录,冷链温度监控也一并查验,所有数据都显示完好,没有一处可疑。医生皱着眉,反复确认后抬起头,神情沉重而凝重:“疫苗来源正规,保存严格,接种时间也没有延误,从医学角度,这是完全符合防控标准的。按理说,这样的情况下不该出现发病的结果。”话音落下,医生自己眼中也闪过一丝无力与疑惑。

医生沉默片刻,又转过头看向王浩的奶奶,语气放缓却带着追问:“老人家,这段时间伤口是不是没有按要求照顾?有没有发炎渗水?孩子会不会自己抠过结痂?或者平时有没有再去接触猫狗之类的动物?”奶奶眼眶通红,声音颤抖得厉害,连连摇头:“没有啊,我天天盯着他,伤口一直干净的,没有发炎,也没渗水,他哪敢乱抠……你们叮嘱过不能碰别的动物,他也很听话,村里的猫狗他都躲得远远的,连院子里的鸡都不敢去逗。怎么还会这样啊……”说着说着,她再也忍不住捂脸大哭,声音嘶哑,满是痛苦和无助。

医生在反复核对病历和接种记录后,心中愈发沉重。可以说,王浩的处理过程几乎是教科书式的标准。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患者依旧发病,那对于那些依从性不高、接种延迟或者护理不到位的人群来说,岂不是更没有希望?医生神情黯然,心里清楚,这背后一定还藏着某个被所有人忽视的原因,一个关键的细节没有被找到,否则实在无法解释眼前的悲剧。

这个病例的异常进展让一线医生久久无法释怀,最终他们决定将王浩的完整资料作为疑难病例上报。几天后,省里请来了狂犬病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组,会诊会议室里堆满了王浩的病历、检查报告和接种记录。几位专家逐条翻阅,所有步骤都规范得近乎完美,然而结局却是悲剧。这种背离常理的结果让他们都沉下了脸,气氛压抑到落针可闻。

其中一位专攻狂犬病毒研究的专家要求再次与家属沟通,把奶奶请到会议室里。专家再次详细追问了疫苗接种时间、伤口清洗状况、生活管理等问题,越问越仔细。一问一答间,奶奶的语气越来越急切,生怕被怀疑有疏漏。

可专家却没有停下,换了个角度继续追问:“除了这些,还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比如生活习惯上有没有小动作,或者你平时忽略的细节?”奶奶愣了一下,皱着眉努力回忆,声音低了下去:“他啊……平时确实有那么点习惯……”

话没说完,另一位专家立刻抬起头,目光骤然一亮,迅速示意她把细节讲完整。随着奶奶的叙述,会议室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几位专家对视了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震动。带头的专家轻轻合上病历,脸色格外凝重,缓缓道:“问题找到了。”

奶奶怔怔地望着他们,整个人像被雷击中,喃喃自语:“怎么会是这个……这不就是很普通的习惯吗?这跟动物也没有任何关联,怎么可能害了他……” 专家长叹一声,示意记录员把这个发现详细记录在案。

随后,他缓缓向奶奶解释道:“王浩疫苗接种得及时、完整,伤口也处理得规范,这些都是防控的标准做法。但即便如此,王浩还是发病了,这背后隐藏着2个被我们所有人忽视的细节。他在接种了狂犬疫苗后,做了2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这2件小事和狂犬病以及动物也没有任何关联。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就对这2件事掉以轻心,最后导致疫苗失效,病发丧命的结局……”

在王浩的病例中,后来被发现他曾经自行在伤口上涂抹过一支家里常备的外用药膏,这类药膏里含有激素成分。激素能够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短时间内看似可以减轻红肿和疼痛,但同时也会抑制局部免疫细胞的活性。对于狂犬病毒这样极具神经亲和性的病毒来说,一旦在伤口处得到短暂的“窗口期”,就可能更容易进入神经末梢。王浩的伤口虽然表面愈合较快,但潜在的风险却因此增大,这也是他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医生还发现,王浩在接种疫苗期间依旧保持着活泼好动的习惯,有几次打完针后不久就跟同学一起参加剧烈的跑跳和游戏。疫苗接种后的几天内,机体正处于建立免疫应答的关键时期,过度的运动会消耗大量体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导致抗体水平难以达到最佳。尤其是在农村孩子普遍营养不均衡的情况下,这种额外的负担更容易削弱疫苗的保护效果,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疫苗需要在体内引发完整的免疫反应,才能有效中和和清除病毒。如果此时局部或全身免疫被抑制,就会出现“接种不完全成功”的情况。王浩在伤口处涂了含激素的药膏,局部免疫力下降,而身体在接种后的剧烈运动又消耗了免疫应答所需的能量,这两个因素叠加,就导致本应完全建立的抗体屏障出现缺口。虽然接种记录完整,但最终没有能阻止病毒进入神经系统。

临床上,这样的病例提醒医生和家属,狂犬病疫苗接种不仅仅是打针这么简单,还包括规范的伤口处理和后续护理。含有激素的药膏不能随便用于动物咬伤或抓伤,因为它们可能削弱局部防御;在接种期间,孩子和成人都要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才能让身体把免疫反应发挥到最好。王浩的悲剧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最终给病毒留下了突破的机会。

唐青,李浩.中国狂犬病流行近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03):75-76.张永振.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计划免疫,2005,(02):140-143.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6,6(03):161-188.DOI:10.16505/j.2095-0136.2016.03.001.

(《回顾:14岁男孩被蝙蝠抓伤,打了5针疫苗仍走了,医生:疏忽了2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万淼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