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小编来填昨天留下的坑,昨天小编在蔡京鹡鸰颂跋中说后面要将鹡鸰颂发出来,所以今天就来填坑了,小编不喜欢欠账的。《鹡鸰颂》,纸本墨迹,行楷书,是目前已知唐玄宗唯一传世墨迹。
今天,小编来填昨天留下的坑,昨天小编在蔡京鹡鸰颂跋中说后面要将鹡鸰颂发出来,所以今天就来填坑了,小编不喜欢欠账的。《鹡鸰颂》,纸本墨迹,行楷书,是目前已知唐玄宗唯一传世墨迹。
鹡鸰颂。俯同魏光乘作。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比为方伯。岁一朝见。虽载崇藩屏而有睽谈
众所周知,楷书四大家有三位出自唐朝,可见唐朝尚书之风极盛,这必然和唐朝的兴盛,以及当朝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密不可分。这幅《鹡鸰颂》纵24.5厘米,横184.9厘米,由四张纸拼接而成,共44行,331字,单字约4厘米见方。
笑。是以辍牧人而各守京职。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于之志。咏常棣之诗。邕
本幅书于玄宗三十七岁之年 ( 公元721年,也有说是开元七年,作品无明确款识时间,创作时间均为后世专家根据文章内容推断),自首至尾,运笔精力专注,每一笔的起、收、转、承都交代的非常清楚。在字形上,明显与王羲之《兰亭序》 相似,只是笔画更为粗壮,可以看出从初唐以来,唐太宗倡导王羲之书法对于皇室后代的影响,也反映盛唐时期,对于丰腴之美的好尚。卷上鉴藏印记共七十五方,拖尾依序有北宋蔡京、蔡卞,以及清代王文治题跋,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
邕如。怡怡如。展天伦之爱也。秋九月辛酉。有鶺鴒千数。栖集于麟德之庭树。竟旬
那么这幅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呢?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公元721年,大唐开元九年,秋天的风带着丝丝凉意,轻轻拂过长安的皇宫。一天,上千只鹡鸰鸟不知从何处飞来,密密麻麻地落在宫中庭院的树上,它们欢快地跳跃、鸣叫,给庄严的皇宫带来了别样的生机。
唐玄宗听闻此事,连忙前来观看。看着这群灵动的小鸟,他的思绪一下子飘回到了儿时。那时候,他和兄弟们在宫中无忧无虑地玩耍,一起追逐蝴蝶,一起在花园里读书识字,虽然身处宫廷,却也有着寻常人家兄弟间的温暖与快乐。
焉。飞鸣行摇。得在原之趣。昆季相乐。纵目而观者久之。逼之不惧。翔集自若。
在古代,鹡鸰鸟可不是普通的鸟儿,《诗经・小雅・常棣》中有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常被用来比喻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唐玄宗望着眼前的鹡鸰鸟,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自己与兄弟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那些同甘共苦的日子,那些相互扶持的瞬间,都如同这秋日的阳光,温暖而珍贵。
朕以为常鸟无所志怀。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
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兄弟之间的情谊显得愈发珍贵。他渴望兄弟们能够一直和睦相处,共同守护大唐的江山,共享天伦之乐。
于是,唐玄宗写下了这幅《鹡鸰颂》。他用文字描绘着鹡鸰鸟的灵动可爱,更借鹡鸰鸟抒发着自己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与对兄弟和睦的期盼。
达博识。名至轩槛。预观其事。以献其颂。夫颂者所以揄扬德业。褒赞成功。顾
这幅作品,书法风格独特,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笔法上看,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显得挺拔别致。运笔之时,精到而细腻,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给人一种遒劲而舒展的感觉。清吴其贞在《书画记》中称赞道:“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鹡鸰颂》的书法特点。
循虚昧。诚有负矣。美其彬蔚。俯同颂云。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冒霜
细看《鹡鸰颂》,能明显感受到“二王”书法的影响。其笔画的灵动、飘逸,以及字里行间的那种潇洒自如,都与“二王”书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它又有着唐代书法的独特气质,笔画更加粗壮有力,整体风格更为雍容华贵。这种雍容华贵不仅仅体现在笔画的丰腴上,还体现在字的结构和整篇的布局之中,彰显着大唐盛世的雄浑气魄。
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蓐收御节。寒露微
结。气清虚兮。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余兮。
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慙化踈兮。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天伦之性。鲁卫分政。
亲贤居兮。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敕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小编很努力,只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也请您动动手指,关注、点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传统书法之美。
来源:齐赏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