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头显遇冷,AI 智能眼镜升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09:46 2

摘要:VR头显和AI智能眼镜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两者最后可能会朝向应用市场、功能需求相互补充的分形态发展,致力于服务不同受众人群、不同应用场景、不同体验需求,共同创建元宇宙的科技世界。

VR头显和AI智能眼镜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两者最后可能会朝向应用市场、功能需求相互补充的分形态发展,致力于服务不同受众人群、不同应用场景、不同体验需求,共同创建元宇宙的科技世界。

随着ChatGPT的发布,人工智能迅速兴起。AI与可穿戴设备、汽车、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的融合应用——“AI+”,已然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曾经只出现在科幻大片中的AI智能眼镜,如今已走进现实,成为普罗大众触手可得的网红热销产品。日前,被誉为“科技盛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2025)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落幕。在AI技术风靡全球的当下,围绕AI与可穿戴设备、汽车、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成为本届展会当之无愧的焦点。在本届CES参展企业名录中,带有头戴显示标签的企业总数多达312家。除 Meta、索尼(SONY)、微软、苹果等知名国外科技企业外,还有59家中国企业集体出海,大放异彩。其中,雷鸟创新、李未可(LAWK View)科技、XREAL、Rokid、影目(INMO)等数十家头部AI智能眼镜厂商携新品亮相,一展实力。展会上,许多AI智能眼镜展台前人潮涌动,挤满了体验者,俨然成为新贵。相比之下,曾经备受关注的旗舰款沉浸式头戴显示(VR)展台却门可罗雀,场面格外冷清。AI智能眼镜是如何另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打败拥有硬核技术的VR头戴显示设备,成为资本和市场的新宠儿的呢?

VR 头显市场遇冷

虚拟现实头戴显示设备(Virtual Reality,简称VR)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它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多源信息进行融合交互,凭借出色的沉浸式交互体验而备受青睐。其应用场景从最初的游戏领域,逐步拓展到教育、医疗、工业等多个领域。然而,近几年VR头显的销量呈下降趋势。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2023年全球VR市场整体出货量约为765万台,与2022年1000万台的出货量相比,市场出现明显下滑。虽然在2024年有所止跌回升,预计出货量超过810万台,但整体回升幅度较小,且未超过2022年的总出货量,全球VR市场整体的低迷态势未能显著扭转。全球VR市场的主要出货品牌企业包括Meta、索尼(SONY)、字节跳动旗下的PICO、大朋VR(DPVR)、Valve、HTC等。根据艾瑞咨询统计,2023年,Meta以71.3%的市场份额领先全球VR市场,索尼(SONY)以13.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排在第三、第四的厂商PICO、大朋VR均来自中国,分别占市场份额总量的 3.5%、2.7%,Valve、HTC分别以2.7%和1.1%紧随其后,其他企业占据剩余的 5.5%。另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报告统计,2024年,Meta公司的Oculus Quest系列产品约占全球出货量的73%,索尼(SONY)的PlayStationVR2产品占比9%,苹果的Apple Vision Pro占比5%,其他厂商出货总量占比13%。对于VR行业的领头羊Meta公司而言,2023年推出的Quest 3虽然配置比Quest 2更强,但其售价涨幅过大,且市场缺乏新的应用配套,总销量一度严重下滑。为保住市场份额,其在2024年只能通过发布更低价(仅售299美元)的平替版产品Oculus Quest 3s才勉强保持微弱的增长势头。同样,索尼2023款PSVR2产品硬件条件更为出色,但其配套软件应用需捆绑购买,应用场景受限、功能支持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其2024年市场份额显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公司在2023年6月6日发布了其首款Apple Vision Pro产品,该产品搭载单眼超4K分辨率的Micro OLED显示屏、M2+R1双芯片以及配套的应用软件生态等硬核科技,于2024年2月在美国上市,同年6月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开售。尽管产品价格高昂且应用资源有限,但得益于其高效、流畅、全面的苹果生态系统,以及iPhone系列产品培育的一批忠实优质“果粉”,该产品开售仅半年就以5%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VR出货总量第三,表现十分亮眼。据彭博社消息,苹果公司不打算在2025年推出任何Vision Pro的更新版本,新一代Vision Pro可能推迟至2026年发售,有消息称其目前正考虑开发一款价格更低的头显设备,并积极探索研发其他可穿戴设备,包括类似Meta Ray-Ban的智能眼镜产品。

Meta Quest 3

因此,无论是VR行业领头羊Meta公司、行业巨头索尼公司,还是新进入该领域的苹果公司,VR头显高昂的消费价格、超前的硬件技术与不匹配的软件内容开发矛盾、体积及重量导致不便佩戴等不利因素,是导致沉浸式头戴显示产品在市场上遇冷的主要原因。此外,自2022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产业供应链重塑,以及疫情后宏观经济增长乏力造成的消费能力下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形成。

AI 智能眼镜兴起

AI智能眼镜是何时进入大众视野的呢?大家是否还记得美国电影《蜘蛛侠:英雄远征》?钢铁侠去世后,为小蜘蛛侠留下一副人工智能眼镜。戴上眼镜,唤醒AI助手,眼前便会出现一块半透明虚拟显示屏,能随时查看各种信息并与之交互。这是不是超级酷炫?其实,AI智能眼镜并非新概念。早在2012年,谷歌公司就申请了“具有集成手指跟踪输入传感器的可穿戴平视显示器”专利(US8203502B1),并于2013年推出原型产品。该产品集成智能计算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机、耳机、麦克风、多种交互类传感器,还支持蓝牙和WIFI连接,可通过语音、触摸等指令方式控制信息内容显示、导航、拍照等功能。但由于当时价格高昂(售价1500美元)、佩戴体验不佳以及隐私安全等问题,2015年1月,谷歌宣布停止谷歌眼镜的“探索者”项目。后续版本的谷歌眼镜虽因隐私安全考虑去除了拍摄视频和照片功能,也仅用于企业内部的工人培训、语言翻译等微交互。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爆发,2021年9月,Meta与雷朋(Ray-Ban)联名推出第一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主要用于拍摄视频或照片、听音乐和打电话。2023年10月,双方发布第二代联名产品Ray-Ban Meta,它具有时尚的外观、舒适的佩戴体验以及合理的售价(299美元)。2024年4月,Ray-Ban Meta开始接入Meta自研的AI大模型Llama 3,佩戴者无需额外佩戴耳机即可听歌,不用拿出手机就能拍照,还能进行实时AI交互,比如向AI提出问题或操作指令,就能立刻获得答案或进行功能控制。在AI加持下,Ray-Ban Meta的智能化体验、交互响应度显著提升,销售量迅速增长。截至2024年5月,其全球销售量已突破100万副,预计2024年全年销售总量有望达到200万副,成为行业标杆。Ray-Ban Meta的成功重新激发了智能眼镜产业的活力,国内外相关企业纷纷入局。目前,国内入局AI智能眼镜主要围绕“音频”“摄像头”和“AR显示”三要素组合展开。第一类是音频+摄像头+AR显示全要素组合类,其中增强现实显示(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显示)由透反式镜片单元、微显示器、计算处理芯片等构成;第二类是音频+摄像头;第三类是纯音频 AI智能眼镜,仅支持语音通话交互和听音乐。在本次CES展会中,作为国内AI智能眼镜领域“四小龙”之一的雷鸟创新发布了对标二代Ray-Ban Meta的最新款雷鸟V3 AI拍摄眼镜,搭载猎鹰影像系统、第一代骁龙AR1旗舰级芯片、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定制扬声器等诸多硬核技术,试图成为Ray-Ban Meta最有力的挑战者。它不仅在整机重量、AI响应度上优于Ray-BanMeta,1799元的价格也低于Meta的299美元售价。李未可(LAWK View)科技一口气推出3款核心产品,不同细分产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或需求。最具特色的是接入自研WAKE-AI大模型、重量仅为38.3克、没有摄像头的极具轻量化的Meta Lens Chat AI眼镜,支持AI实时问答、AI口语教学及翻译、工作任务拆解等多个功能。老牌AR厂商XREAL推出的XREAL One Pro,搭载了自研的X1空间计算芯片和全球第一款自带3DoF+的便携空间屏,因提供了优秀的沉浸式增强显示体验而荣获多项“CES创新奖”。除此之外,Rokid推出了新一代AI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该款眼镜融合 AR技术与时尚美学,外形纤薄,造型美观,在内置12MP摄像头的情况下整体重量降低到49克,佩戴体验和虚拟画面的成像质量也表现出色。还有影目(INMO)科技、亿镜虚拟、中科创达、星纪魅族、歌尔等企业也展示了各自的 AI智能眼镜,上演了一场AI眼镜大战。虽然谷歌、苹果、微软等国外科技公司并未携AI智能眼镜亮相,但谷歌在2024年5月14日Google I/O发布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助手“Project Astra”,并首次曝光了搭载该人工助手的AI+AR眼镜原型。苹果公司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正在筹备布局类似Meta Ray-Ban的智能眼镜产品。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也表示,智能眼镜能够将虚拟内容叠加现实投射到用户视野中,AI的加持会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交互方式,公司虽暂时没有原型机披露,但已在进行AI智能眼镜的专利布局。国内互联网大厂、手机巨头、AI科技公司也通过与传统眼镜品牌合作,纷纷加入该赛道。2024年2月,OPPO公司发布新款OPPO Air Glass 3;4月,小米米家智能音频眼镜悦享版正式发售;5月,华为推出智能眼镜2方框太阳镜;11月,百度发布小度AI眼镜;12月,闪极推出首款AI拍拍镜。相信在2025年,我们将看到更多新品发布。

2025年1月7日,TCL电子旗下雷鸟品牌发布AI拍摄眼镜新品——雷鸟V3。

AI 智能眼镜的挑战和未来

AI智能眼镜能否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类似“iPhone”的爆款产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它仍然面临以下挑战:硬件方面,主要存在轻量化、长续航、强AI算力无法兼顾的问题。AI智能眼镜相较于VR头显,整机重量已能减轻至38-49克,佩戴舒适性大幅提高。然而,以Ray-Ban Meta为例,在适度使用情况下,其续航最多仅能维持4小时,充满电却需要75分钟,与手机的续航能力相比,差距显著。后续,如何在不增加整机重量的前提下增加电池容量?如何在提升端侧AI芯片算力的同时降低能耗?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软件方面,Ray-Ban Meta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采用知名太阳镜品牌雷朋的时尚外观设计,更重要的是,Meta作为全球社交媒体巨头,旗下拥有多款社交App,软件生态应用丰富。在AI大模型的助力下,极大地丰富了AI智能眼镜的使用场景。因此,要实现行业内的大爆发,软件生态应用的繁荣是必经之路。除软硬件因素外,由于AI智能眼镜接入了摄像头、麦克风等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保障隐私安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巨头们是否会彻底摒弃沉浸式VR头显,转而投身AI智能眼镜领域?目前或许还难以给出定论。历经十年发展,“沉浸式体验经济”已从概念逐步转化为实际体验。这是一场由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所引发的变革,参与者能够瞬间脱离现实环境,沉浸于如同电影、游戏或梦境般的情境之中,进而在感官和精神层面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刺激。当前,尽管VR头显设备在市场热度方面暂时面临挑战,但在我国文化传播、文化旅游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以及新显示技术不断研发和人们对极致体验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它在相应领域依旧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Apple Vision Pro的多场景应用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后续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软件生态应用的多元化开发,其在高端应用市场的表现仍值得期待。而AI智能眼镜更注重便携性和AI微交互体验,性价比高,主要布局于中低端应用市场。因此,VR头显和AI智能眼镜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相反,二者最终可能会朝着依据应用市场和功能需求相互补充的不同形态发展,致力于服务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应用场景以及不同体验需求,共同构建元宇宙的科技世界。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2025年3月号)

编校:范晓华,审读:郭丽

往期关键词

来源:创意世界

相关推荐